标签:
杂谈 |
http://ww1/large/005IrBexjw1ew8kmy0xz7j30p00dwq6s.jpg| 周末侃" TITLE="不用细思,便觉恐极 | 周末侃" />
一个朋友在故宫排了一上午的队,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清明上河图》。她向我抱怨,那一个上午,队伍中打了好几场架,吵了数个回合。这样的故事分分钟都在上演,人们不是不想改变,但似乎无能为力。日常的丑陋尚且如此,更痛彻的顽疾与伤疤,该如何治愈?
出桃花源记
http://ww1/large/005IrBexjw1ew8kpz5vquj30go0ci78i.jpg|周末侃" TITLE="不用细思,便觉恐极 | 周末侃" />
先聊点轻松的。看到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新闻标题:七省市争抢“桃花源”归属。重庆、江苏、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这些“桃花源”遍布五湖四海,互不接壤,但都坚称自己是一千多年以前陶渊明的灵感之源。
倒不是个稀奇的故事,也不乏笑点:新闻里,有个专家条分缕析、引经据典,最后得出结论,说某地最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象,最具“公信力和说服力”。
倘若陶公穿越而至,恐怕会忍不住给这个神通广大的专家点个赞吧。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呢?当然是“心里”。最接近诗和远方的地方,只能是人的内心,真要是被提溜到和陶公笔下一摸一样的所在,估计文艺青年们只会不知所措吧。
最美的总是最虚幻的,最好的总是得不到的,臆想的梦中情人突然活过来,只会把人吓到。所以“世外桃源”,或是一样被夺来争去的“香格里拉”,只有当它们是渺远的意象时,才是最令人神往的。
岂止是专家,我看那些嚷着宣誓桃花源“主权”的地方商人与政客,也是很神的。单单从美学的角度吐槽他们“庸俗”,有装憨的嫌疑。要知道,他们天赋异禀,有着陶公所不能及的狡黠。把一个渺远的幻象变为“现实”,兑换成唾手可得的收益,算盘打得熟稔无比。说到底,争一个不论魏晋、鸡犬相闻的所在,不过是为了尘世间那点鸡零狗碎。能把先人的憧憬做成一门生意,还做得“有理有据”,平庸之辈可办不到。
田园将芜,陶公不知归于何处。
冷血怪兽
http://ww3/large/005IrBexjw1ew8kq2dqhmj30i20i2go1.jpg|周末侃" TITLE="不用细思,便觉恐极 | 周末侃" />
如果有得选,我倒希望每天爬满客户端的都是“争抢桃花源”这样的新闻。是有那么些低级趣味,可至少不沉重。可惜没有“如果”,现实之残酷,往往超乎想象。
山东临沂平邑县,面临强拆的民宅起火,农民张纪民被烧死在家中。当地官方一度坚称火灾是死者自己造成,虚以委蛇数个回合,才终于承认火灾是强拆所致。
同样是山东临沂,郯城县,村民马树安被殴打致死,被控制的嫌疑人白爱国,曾经给马树安家做过拆迁动员,并未谈拢。不过官方通报急急撇清了这件事和拆迁之间的关系。
湖南耒阳,商务酒店老板吴小芳在派出所接受审讯时遭到殴打,不久后不治身亡,民警徐广利和4名协警被刑拘。
这些事发生在几天前,或者几十天之前,离我们很遥远。但想想,短短几天前、几十天前,一个接一个性命就这样血淋淋地消失了,不用细思,便觉恐极。
不知道从哪天起,我开始注意惨烈死亡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不论是受害方还是加害方。仿佛姓名可以被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我不时会想象那些施暴者的生活,他们也许喜欢就着花生米喝二锅头,喜欢窝在沙发里看电视剧,他们也许过着和你我一样寻常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们的手上沾满了他人的血。
很难还原惨剧的全貌。不过我总感觉,在施暴的那些瞬间,他们的身体里,一定潜入了一只野兽,它把人拉进暴戾的幻象里,以为暴力能终结纷争,摆平“不和谐”,甚至掩饰更深层的罪恶。
这些故事都有暗黑的底色。说起来,直接的施暴者,或多或少也可以被归为“弱势群体”,他们只不过是长长血腥链条中一个细小的部件。那么究竟是谁,往他们的身体里植入了那头暴戾的野兽?
失败的超人
http://ww1/large/005IrBexjw1ew8kq5xafjj30cl0clmxn.jpg|周末侃" TITLE="不用细思,便觉恐极 | 周末侃" />
两个失联的毕节女孩回家了。十多天前,她们向校长和班主任交了请假条之后,就不知道去了哪里。外人并不知道这十几天里发生了什么,就像外人很难看得清,这个像被下了魔咒的地方,到底是一副什么面貌。
三年前,五个毕节的孩子葬身垃圾箱。难以抵御的寒冷,让他们升起炭火,汲取最后的、致命的温暖。三个月前,4个毕节兄妹在家喝农药身亡,最大的哥哥不过13岁,却早已厌倦了人世间。这是两个令人难以忘却的毕节故事,我想无论被讲述多少遍,它们总会在人心中掀起波澜、留下阵痛。
后来,毕节的悲剧故事间歇发生,背景大体类似,仿佛同一道伤疤被撕开了一遍又一遍。可能因为是同一道伤疤,看过太多次之后,也就没了最初的震撼。得知两个花季少女无缘无故消失,我们也只是轻叹一声:又是毕节。沉重和轻飘,莫名其妙地在这一句轻叹里相融。
我暗暗想,如果故事一再被讲述,就能召唤超人,就能获得拯救,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伤痛。
政府有意无意地被当作那个“超人”。毕节的基层干部向媒体抱怨,留守儿童的家长害上了“政府依赖症”,甚至有人打电话给乡镇党委书记说,“我要出去打工了,你们把我娃娃看好。”不知乡镇干部的描述是不是夸张。
那些孩子的家长又有什么选择呢?必须逃离家乡,因为生活难以为继,不能带走孩子,因为城市里根本容不下他们。孩子只能被留在无依无靠的家乡,而政府是最接近“超人”的依靠。
即便真的有超人,他也不可能无所不能。比如超人不大可能给予爱。你可以说他是正义的、勇敢的、无私的,超人的任务是拯救地球,他能打败坏蛋,征服姑娘,但估计没有时间和能力给予细微的关怀。
没错,这事儿光靠政府管不了,超人也爱莫能助。旁观者早已祛魅,总算有了些虚弱的共识。
然后呢?
自救的土壤
http://ww1/large/005IrBexjw1ew8kq9q5naj30i20i2aeg.jpg|周末侃" TITLE="不用细思,便觉恐极 | 周末侃" />
以另一个被反复讲述的故事结尾吧,四川凉山的故事。这是一个被贫穷、疾病、毒品笼罩的地方,因为一篇悲伤的作文,一所命途多舛的爱心学校,一个前途未卜的慈善基金会,一次次牵动着遥远的关注。
我的同事数次扎进这个悲情的山区,带出许多混合着叹息和无奈的故事。其中一个很是耐人寻味:一个叫马海木机的彝族青年,千辛万苦戒掉毒品后,建起了一个民间戒毒协会。这片土地,至少不像一些外人口中描述的那样无可救药,它并没有丧失自救的能力。然而禁毒协会最终没能办得下去。他们抓了贩毒的人交给公安,公安收了罚款又放掉,这让志愿者们心里很不平衡。于是协会开始自己收罚款,可想而知,味道全变了。
自救的努力,终究没找到合适的生长土壤。当地政府早就坦承了自身的局限,他们在争议中拆掉“违法占地”的爱心学校,同时又承认当地教育资源缺乏,欢迎民间组织提供援助。欢迎,然后呢?
对了,禁毒协会还有个后续故事。凉山州公安局在拍一部禁毒宣传微电影,马海木机演男一号,一个大毒枭,最后被一群小学生设计抓住。不知怎地,故事的这一截,让我尝到了一种苦涩的幽默味道。
一个朋友在故宫排了一上午的队,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清明上河图》。她向我抱怨,那一个上午,队伍中打了好几场架,吵了数个回合。这样的故事分分钟都在上演,人们不是不想改变,但似乎无能为力。日常的丑陋尚且如此,更痛彻的顽疾与伤疤,该如何治愈?
出桃花源记
http://ww1/large/005IrBexjw1ew8kpz5vquj30go0ci78i.jpg|
先聊点轻松的。看到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新闻标题:七省市争抢“桃花源”归属。重庆、江苏、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这些“桃花源”遍布五湖四海,互不接壤,但都坚称自己是一千多年以前陶渊明的灵感之源。
倒不是个稀奇的故事,也不乏笑点:新闻里,有个专家条分缕析、引经据典,最后得出结论,说某地最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象,最具“公信力和说服力”。
倘若陶公穿越而至,恐怕会忍不住给这个神通广大的专家点个赞吧。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呢?当然是“心里”。最接近诗和远方的地方,只能是人的内心,真要是被提溜到和陶公笔下一摸一样的所在,估计文艺青年们只会不知所措吧。
最美的总是最虚幻的,最好的总是得不到的,臆想的梦中情人突然活过来,只会把人吓到。所以“世外桃源”,或是一样被夺来争去的“香格里拉”,只有当它们是渺远的意象时,才是最令人神往的。
岂止是专家,我看那些嚷着宣誓桃花源“主权”的地方商人与政客,也是很神的。单单从美学的角度吐槽他们“庸俗”,有装憨的嫌疑。要知道,他们天赋异禀,有着陶公所不能及的狡黠。把一个渺远的幻象变为“现实”,兑换成唾手可得的收益,算盘打得熟稔无比。说到底,争一个不论魏晋、鸡犬相闻的所在,不过是为了尘世间那点鸡零狗碎。能把先人的憧憬做成一门生意,还做得“有理有据”,平庸之辈可办不到。
田园将芜,陶公不知归于何处。
冷血怪兽
http://ww3/large/005IrBexjw1ew8kq2dqhmj30i20i2go1.jpg|
如果有得选,我倒希望每天爬满客户端的都是“争抢桃花源”这样的新闻。是有那么些低级趣味,可至少不沉重。可惜没有“如果”,现实之残酷,往往超乎想象。
山东临沂平邑县,面临强拆的民宅起火,农民张纪民被烧死在家中。当地官方一度坚称火灾是死者自己造成,虚以委蛇数个回合,才终于承认火灾是强拆所致。
同样是山东临沂,郯城县,村民马树安被殴打致死,被控制的嫌疑人白爱国,曾经给马树安家做过拆迁动员,并未谈拢。不过官方通报急急撇清了这件事和拆迁之间的关系。
湖南耒阳,商务酒店老板吴小芳在派出所接受审讯时遭到殴打,不久后不治身亡,民警徐广利和4名协警被刑拘。
这些事发生在几天前,或者几十天之前,离我们很遥远。但想想,短短几天前、几十天前,一个接一个性命就这样血淋淋地消失了,不用细思,便觉恐极。
不知道从哪天起,我开始注意惨烈死亡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不论是受害方还是加害方。仿佛姓名可以被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我不时会想象那些施暴者的生活,他们也许喜欢就着花生米喝二锅头,喜欢窝在沙发里看电视剧,他们也许过着和你我一样寻常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们的手上沾满了他人的血。
很难还原惨剧的全貌。不过我总感觉,在施暴的那些瞬间,他们的身体里,一定潜入了一只野兽,它把人拉进暴戾的幻象里,以为暴力能终结纷争,摆平“不和谐”,甚至掩饰更深层的罪恶。
这些故事都有暗黑的底色。说起来,直接的施暴者,或多或少也可以被归为“弱势群体”,他们只不过是长长血腥链条中一个细小的部件。那么究竟是谁,往他们的身体里植入了那头暴戾的野兽?
失败的超人
http://ww1/large/005IrBexjw1ew8kq5xafjj30cl0clmxn.jpg|
两个失联的毕节女孩回家了。十多天前,她们向校长和班主任交了请假条之后,就不知道去了哪里。外人并不知道这十几天里发生了什么,就像外人很难看得清,这个像被下了魔咒的地方,到底是一副什么面貌。
三年前,五个毕节的孩子葬身垃圾箱。难以抵御的寒冷,让他们升起炭火,汲取最后的、致命的温暖。三个月前,4个毕节兄妹在家喝农药身亡,最大的哥哥不过13岁,却早已厌倦了人世间。这是两个令人难以忘却的毕节故事,我想无论被讲述多少遍,它们总会在人心中掀起波澜、留下阵痛。
后来,毕节的悲剧故事间歇发生,背景大体类似,仿佛同一道伤疤被撕开了一遍又一遍。可能因为是同一道伤疤,看过太多次之后,也就没了最初的震撼。得知两个花季少女无缘无故消失,我们也只是轻叹一声:又是毕节。沉重和轻飘,莫名其妙地在这一句轻叹里相融。
我暗暗想,如果故事一再被讲述,就能召唤超人,就能获得拯救,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伤痛。
政府有意无意地被当作那个“超人”。毕节的基层干部向媒体抱怨,留守儿童的家长害上了“政府依赖症”,甚至有人打电话给乡镇党委书记说,“我要出去打工了,你们把我娃娃看好。”不知乡镇干部的描述是不是夸张。
那些孩子的家长又有什么选择呢?必须逃离家乡,因为生活难以为继,不能带走孩子,因为城市里根本容不下他们。孩子只能被留在无依无靠的家乡,而政府是最接近“超人”的依靠。
即便真的有超人,他也不可能无所不能。比如超人不大可能给予爱。你可以说他是正义的、勇敢的、无私的,超人的任务是拯救地球,他能打败坏蛋,征服姑娘,但估计没有时间和能力给予细微的关怀。
没错,这事儿光靠政府管不了,超人也爱莫能助。旁观者早已祛魅,总算有了些虚弱的共识。
然后呢?
自救的土壤
http://ww1/large/005IrBexjw1ew8kq9q5naj30i20i2aeg.jpg|
以另一个被反复讲述的故事结尾吧,四川凉山的故事。这是一个被贫穷、疾病、毒品笼罩的地方,因为一篇悲伤的作文,一所命途多舛的爱心学校,一个前途未卜的慈善基金会,一次次牵动着遥远的关注。
我的同事数次扎进这个悲情的山区,带出许多混合着叹息和无奈的故事。其中一个很是耐人寻味:一个叫马海木机的彝族青年,千辛万苦戒掉毒品后,建起了一个民间戒毒协会。这片土地,至少不像一些外人口中描述的那样无可救药,它并没有丧失自救的能力。然而禁毒协会最终没能办得下去。他们抓了贩毒的人交给公安,公安收了罚款又放掉,这让志愿者们心里很不平衡。于是协会开始自己收罚款,可想而知,味道全变了。
自救的努力,终究没找到合适的生长土壤。当地政府早就坦承了自身的局限,他们在争议中拆掉“违法占地”的爱心学校,同时又承认当地教育资源缺乏,欢迎民间组织提供援助。欢迎,然后呢?
对了,禁毒协会还有个后续故事。凉山州公安局在拍一部禁毒宣传微电影,马海木机演男一号,一个大毒枭,最后被一群小学生设计抓住。不知怎地,故事的这一截,让我尝到了一种苦涩的幽默味道。
微信号:Talkpark
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alkpark@ynet.com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信息。
前一篇:汉子、妹子和政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