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学习心得

(2024-04-01 09:12:53)
标签:

教育

整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老师对实验器材的设计,第一个实验研究热在金属条的传递,假如按照教材上将火柴用蜡粘住,且不说最终实验效果如何,光是实验装置的制作就是一项大工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可能会花去实验的大部分时间,真正实验时间所剩无几,探究无法深入,而陈老师充分利用了蜡的熔点低,将蜡本身作为观察对象,做成蜡环,方便实用,学生可以随意地摆放,节省时间,实验的效果非常成功。第二个实验研究热在金属片的传递,陈老师更巧妙地将金属片做成平底锅形,在里面涂蜡,避免了受热后蜡流下影响观察,等蜡冷却后又可以重新实验。这两个实验器材的设计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也大为惊叹。

陈老师让学生自主讨论,为学生搭建完整的实验框架。实验实验器材的讨论、实验方法的指导都很到位。比如器材中玻璃器皿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实验方法中蜡环的放置、加热点的确定,还强调了此试验中要观察记录的是什么,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指向。两个实验中,陈老师都强调了注意点,就是安全操作,如避免手接触烧热的金属片和金属条,烧热的金属片不能直接放在桌面等。

第一个实验已经直观地从蜡环的掉落顺序得出热的传递方向,并且小结得出热是从较热的地方传向较冷的地方。在此基础上,陈老师又引导学生假如金属条转起来变成金属片又会怎样,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也激发了探究欲望。

表面上看本节课是在老师一步步带领下完成教学的,但其中渗透着陈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实验前陈老师没有直接拿出器材,而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比如讨论第一个实验中怎么样看到热的传播,学生的回答有“用木条”、“放在冰水里”、“用火柴棒试”、“用餐巾纸”,虽然没有答到老师想要的点上,但陈老师没有否定学生,耐心加以点评,我想这是我们年轻教师要学习的,我们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想要的答案告诉学生,这虽然节省了时间,但错过了学生思维锻炼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当环境改变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