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必读学术资讯”栏目主要收集并推荐新鲜学术资讯,包括学术文章、著作和精彩学术观点,供大家参考和研读。与之配套的,以后刺猬君会在每周进行学术资讯推荐的同时,附上新闻传播权威学术期刊的目录速递。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周珊珊 整理
荐书
1、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8VbeUwXn28OIveBzSCMEk9icWtZ58rwTZLsh5dHzvAicMTCOZ7RclqYtxZvuqrOjg6Bmicib8ibJYDM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一周必读学术资讯(54)" TITLE="现代传播的政治起源等 | 一周必读学术资讯(54)" />
书名:The Creation of the Media: Political Origins of
ModernCommunications
作者:Paul Starr
出版信息:Basic Books出版, 2005年4月
推荐人:陈映(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
推荐理由:
在这部渊博而富于智慧的著作中,普林斯顿大学的Paul
Starr教授不仅为我们勾勒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美国印刷媒介、邮政系统、电报、电话、电影以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发展史,而且深入阐述了政治作为一种“建构性力量”是如何影响到美国传播系统形成和发展的这一问题。Paul
Starr作为社会和公共事务研究专家,曾凭《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The Social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Medicine)一书获得1984年的普利策奖。在技术、创新以及市场等作为媒体形塑力量而益受重视的今天,他的这部著作或许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洞见和思考。
2、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8VbeUwXn28OIveBzSCMEka5bXSCxoibAJNwkzzDu6Hjkct8Tn9Osic7TVbLGHkjicpoGfT4RMwibFD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一周必读学术资讯(54)" TITLE="现代传播的政治起源等 | 一周必读学术资讯(54)" />
书名:《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与娱乐文化(1850-1910)》
作者:叶凯蒂
出版信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1月版,杨可译
推荐人:滕朋(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推荐理由:
19世纪晚期的上海是中国近代都市化的重要观察点。彼时,西方的器物、观念的涌入,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进而以上海为中心形成新型的都市文化。美国波士顿大学现代语言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叶凯蒂(Catherine
Yeh)以上海名妓为中心来考察都市文化的演进与变迁,研究线索独特且鲜明。上海名妓作为摩登时代的“形象制造者”,是都市的“标志性符号”。围绕其产生、发展的“娱乐文化”场域中,报纸、文人、官员都乃至普通百姓都在对都市摩登文化想象与参与,都市文化的籍此完成转变与形塑。
本书使用文献十分丰富,不仅包含报纸、图书、画报等出版物资料,还细致地使用了服装、地图、家具、照片等资料,系统还原了以上海名妓为中心的城市娱乐文化生态。作者没有从道德范畴过多的评价作为社会现象的名妓,而是认定“名妓当作阐释和代表这座新奇洋派的城市的最佳人选”,藉以窥视中西文化的融合、都市文化的形成。
大众传播与都市文化的互动是值得探索的传播研究话题,本书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对于19世纪晚期的上海而言,大众传播媒介既体现了其“原型”的属性,同时也更显著体现了中西文化嫁接、杂糅的特征。作者认为名上海名妓开启了1920年代的明星文化,围绕作为“公众人物”的名妓而生的娱乐产业,不仅包括戏院、酒店、饭馆,而且催生了“娱乐小报”为核心的娱乐传媒。娱乐小报对上海名妓的报道摆脱了上流社会、文人雅士的单一符号,而将其塑造成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城市大众之花”,其身份符号更是借助大众传播成为“媒体明星”。在都市文化范畴内考察媒介角色,必须厘清一点的是,媒介实践本身必须置于社会互动的框架之中,媒介发展、媒介历史不能外在于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基本框架独立成章。呈现媒介发展的脉络、线索必然蕴含在社会互动之中,过分抽离的探讨媒介发展的逻辑,只能简单描摹媒介变化的一般过程,对于媒介演进的动力、媒介演进中社会互动、媒介的社会影响无法做出系统描述,进而对媒介角色、媒介效果无法做出判断和解释。
本书另一备受质疑的地方是引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概念,探讨围绕上海名妓而发生的大众传播与社会交往。本书认为围绕上海名妓而存活的娱乐小报“为构建中国的公共领域及其多样性踏出重要的第一步”。叶凯蒂的研究延续海德堡大学诸学者对晚清民国上海报业的基本思路。李金铨教授评价他们“削足适履,理论先行,强把历史材料塞进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宏大理论的紧箍咒。”本书读后同样确有此感。研究当然需要理论支撑、理论框架,但值得明晰的是,研究的目标是在对研究发现解释的基础上发现、发展新的理论或是新的概念,而不能停留在为既往理论“背书”的层次。研究中选择的研究理论框架抑或是对结论诠释,需要考察理论本身的适用性,现有理论框架和研究话题内涵与价值取向是否兼容是必须首先考量的话题,如屡见不鲜的用“议程设置”探讨舆论引导即存有兼容的问题。
值得提出的是,本书的翻译非常顺畅,给读者提供了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