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时5个月的“赴美生子”融媒报道如何引来集体刷屏?|对话腾讯新闻主创团队

(2015-11-14 19:43:09)
标签:

杂谈

原创 2015-11-14 贾宸琰 
导读

11月12日,朋友圈被腾讯新闻出品的《赴美生子:一种选择,一场博弈》多媒体融合性报道刷屏。和此前有关中国妈妈赴美生子的报道不同的是,主创团队不仅综合使用视频、图片、图表、动画将文字报道可视化,还根据PC端和移动端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腾讯的主创人员接受了刺猬君的访谈,分享这组融媒报道背后的故事。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该报道。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采写|贾宸琰


历时5个月的“赴美生子”融媒报道如何引来集体刷屏?|对话腾讯新闻主创团队


1将赴美生子的过程可视化,呈现方式上多元化


C=刺猬公社

W=吴家翔(腾讯新闻摄影记者、主创团队成员)


C:这个题材谈不上特别新颖,为何选择这个时间段做赴美生子的选题?和同行比较,优势在哪儿,比如与《智族GQ》2014年9月刊《赴美产子:没有乡愁的新移民》比较?


W:我们是6月中旬启动的这个选题,7月中旬结束。最早考虑是因为今年3月美国国土安全部针对月子中心的清查,当时选题会同事就提出这个想法,我们也知道这方面的文字报道已经有过不少,且比较详尽,所以也考虑了很久要不要做。最后下决心做,一个是因为此前的报道方式仅限于文字,可搜集到的信息几乎没有视觉化呈现,而我们想要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完成一个多媒体融合性报道。我们联系了此前报道此事的GQ杂志记者何瑫老师,他跟我们讲述了自己之前对此事的采访经历并帮我们联系了一些采访对象,这些人也都出现在我们最后的报道中。


相对于之前关于赴美生子的所有报道,我们的优势首先在于视觉化了赴美生子的过程,其次在最后产品的呈现方式上也更多元。PC端有完整的内容呈现,移动端方面我们有两个产品,结构化阅读的产品注重文字内容,目的在于信息量的传递。H5产品注重产业链上的角色描述,简单、直接地介绍不同身份的个体如何维系赴美生子产业链的运转。所以我们的报道优势在于更全面,也更直观。


C:美国产子、洛杉矶、月子中心,这些都已是以往报道中常被提及的关键词,在专题策划最初,主创团队是否有新的想法和创意?是否掌握了最新的、独家的数据?专题的策划思路是什么?


W:之前的报道更注重介绍赴美生子这个产业链上的人,以故事入手,讲他们各自的命运。而我们在确定选题之初就否决了这个方向,我们更希望能完整地呈现整个赴美生子产业链,让大家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个产业链是如何在运转,由什么样的人来运转,人物和故事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我们要展示的全部。


C:采访对象是如何联系的,劝服赴美产子的夫妇、月子中心老板等群体在镜头前讲自己故事的过程中,是否遇到波折?他们是否有顾虑?


W:GQ杂志的何瑫老师帮我们联系了一些之前他采访过的采访对象,另外我们通过微博和身边已经赴美生子的同事朋友也找到了一些人,但整体上来说采访并不算顺利。尤其是在孕妇这方面,当时二胎政策还没有放开,有些去生孩子的人还是公务员身份,再者由于3月份的清查行动,月子中心老板,孕妇,医生……大家都非常谨慎,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很多人拒绝了我们的采访,我们一度因为找不到愿意接受采访和拍摄的孕妇很焦虑。但好在沟通的不错,最后问题都解决了。


2保证PC端内容完整,尽可能给移动端“做减法”


C=刺猬公社

Z=邹怡(腾讯新闻《活着》栏目编辑、主创团队成员)


C:如何安排移动端和PC端不同的呈现方式?比如排版顺序的不同,移动端H5以地图为主要框架,展现完整产业链中的不同节点的人物故事;而PC端的是否以完整报道为主线,并插入可视化内容。采用这两种不同的内容构架的考量是什么?


Z:是的。这次报道的体量比较大,再加上有视频和图片,所以PC是完整内容,H5只侧重了图片和视频。这也是考虑到用H5的话,文字不太好呈现的问题。而且手机上太多内容,在展示的过程中,用户一定会流失的。


C:在PC端和移动端分别选材的时候,如何考虑和安排?两者内容上的亮点分别是什么?


Z:PC是一个完整的内容,H5则侧重用一个地图式的东西,把产业链表现出来。因为产业链是我们报道的核心,所以在给移动端做减法的时候,都是围绕这个在看什么东西要保留。


历时5个月的“赴美生子”融媒报道如何引来集体刷屏?|对话腾讯新闻主创团队


C:技术方面,移动端H5和PC端哪一种呈现方式更难实现?


Z:都很难。


C:PC端和移动端在考虑用户体验时,有什么不同?


Z:PC主要是考虑美观和怎么样容纳大量的内容,并且让人不会觉得累。移动端考虑流畅度。


历时5个月的“赴美生子”融媒报道如何引来集体刷屏?|对话腾讯新闻主创团队


C:这个融媒作品与腾讯新闻之前出品的作品相比,有无突破和创新?与其他媒体的融媒作品相比,最无法替代的优势是什么?


Z:最大的突破可能是以往H5就是H5,PC页面就是PC页面,这次我们多做了一个适配手机的融合页面,把文字、图片、视频做一个适合在手机上的融合。优势的话,可能是腾讯的平台大、用户多吧。


3动画的设计思路基于“辅助受众来更好地理解数据”


C=刺猬公社

S=陈思涵(腾讯新闻实习生、主创团队成员)


C:专题中有5至6张GIF及动画图,哪一张图制作难度最大?制图时普遍面临的技术难度是什么?动画的构思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S:讲奇葩事的那两张GIF制作难度最大。不是技术层面的困难,而是因为一般都是拿到一组数据做GIF,故事的话都是做成有配音的motion graphic,要用一个GIF纯用视觉表现一个故事的难度相对较大。技术难题在于,之前AE是自学的,再加上有一年没有用过了,相对来说比较生疏,另外就是一开始其实画面会做的会比较花哨复杂,然后修改的时候再想想哪些元素没有必要就一点点把它简化了,画面颜色也尽量控制在3种以下,让它跟这个主题的整体风格更搭。动画是基于辅助受众来更好地理解这些数据的想法来设计的。


历时5个月的“赴美生子”融媒报道如何引来集体刷屏?|对话腾讯新闻主创团队


C:在专题最前面,有一张GIF图展现了赴美生子的人数、人群集中的城市情况、个人和家庭状况等,这些数据的来源是?为什么选择采用2012年的数据?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Z:都有数据来源。一些是已经公开的媒体报道,一些是来自2013年的“全美月子中心”产业发展白皮书。


C:我用多个浏览器在PC端打开移动端的《赴美生子:一种选择,一场博弈》,都会看到左边有目录遮挡了正文的内容。这种情况是否为PC端和移动端目前存在的较难兼容的技术差异?


Z:这个和mac屏幕大小有关。不是bug和兼容性。


C:我在浏览PC端的专题时,注意到一些小的细节。比如,在专题的最后一个部分“孕妇蓓辣妈”上方有一幅以时间为轴的图,图的右上角标有“点击切换查看”。点击之后,数轴就会展开,数轴上的人物会分布在住宅、医院、商场、人口登记所四个圆圈内部。这样的细节技术上如何实现?为什么想到要做这样的技术切换?


Z:这个是切换是通过js控制的样式。我们最开始就有了用一张图表来表达不同的人物是如何组成这样一个产业链的,简化这个部分是出于页面美观的角度,而展开则是为了完整。


历时5个月的“赴美生子”融媒报道如何引来集体刷屏?|对话腾讯新闻主创团队


历时5个月的“赴美生子”融媒报道如何引来集体刷屏?|对话腾讯新闻主创团队
(展开前后)

4前后耗时5个月,团队阵容庞大


C:推出专题的时候,是否制定了相应的推广策略?推广的平台有哪些?


Z:主要是在腾讯新闻客户端和腾讯网新闻频道。至于推广策略倒是没有很细想。好在专题一出去,反响不错。


C:目前的读者的评价及反响如何?可否透露分享率、阅读数、点赞及评论数等数据?是否达到预期水平?


Z:挺好的,流量水平也处于当天新闻的前列。


C:今后是否还会大量推出类似的融媒作品?


Z:会继续做。但一个好的融合媒体产品还是需要时间打磨。赴美生子这个大概从筹备到推出花了五个月。


C:主创团队中,哪些人员是赴美进行跟踪报道的?哪些是在后方做统筹工作的?产品这个岗位主要是做什么工作?


历时5个月的“赴美生子”融媒报道如何引来集体刷屏?|对话腾讯新闻主创团队

Z:撰文:黄媛 视频:张慧聪 摄影:吴家翔,这三个是去了美国的。后方一直是我、王崴和孔晋在对接、把控整个产品的呈现方式。


C:从开始策划到最终完成,大约花费了多少时间?投入了多少经费成本?


Z:大概花了5个月。经费成本这个就很难说了,在美国一个月的机票住宿,应该也不便宜吧……


C:您在朋友圈说填了36小时的页面,您觉得移动端和PC端填页面时,分别存在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积累的经验教训又是什么?有无遗憾?


Z:要反复地测试和修改。遗憾谈不上,只是觉得很多结构可以更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