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7月1日,《生活新报》正式休刊。比之同类们的慷慨激昂,它的死倒显得有几分英雄气短。就让刺猬君,带你一起看看这份报纸的死亡证明,回顾它生命的最后240个小时;再看看其他同类怎么活、《生活新报》为什么死。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苏天翱
尽管比之《春城晚报》和《都市时报》,《生活新报》算不上是昆明市都市报群的第一梯队,但在昆明、乃至整个云南的报业历史上,这家有着近17年历史的报纸,依然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
1《生活新报》的最后240个小时
搜索《生活新报》的相关新闻,除去近日的几条消息外,最近的一条停留在去年的11月4日——《云南<生活新报>将改版 宣言要革命》,一张有着十多年历史的都市报在严峻环境下,意图破釜沉舟、中流击水的气势显露无遗。然而,7个月后,它进入了自己的生命倒计时。
在十方控股的官方网站上,“内幕消息”的链接已经无法点开
2015年6月22日,《生活新报》的媒体合作伙伴之一十方控股在官网发布《内幕消息》,称“集团的广告及印刷业务的一名媒体合作伙伴可能于接近2015年6月底停刊”。
6月23日,《生活新报》被曝出拖欠员工4个月以上的工资:记者保磊在微博上直接喊话总编“回来发工资”,甚至发起“公益活动”,请全国网友爱心接力,寻找“失联”总编辑;同时表示,此次活动只是维权,与报社本身的发展无关。
6月24日,总编李克炎公开回应自己是在养病,而非“失联”;随后,保磊贴出李克炎的内部回复文件《李克炎对目前局势的几点看法》,针锋相对,逐一驳斥。当天下午,@山里老彝人发布消息称十方公司派人去云南生活新报印刷厂,偷拉印刷纸张,发行人员进行阻止后驻守印刷厂。
6月26日,传媒大观察发文,指出《生活新报》当日所有版面均无新闻,全部刊发各类资讯、广告类信息。
理想范儿十足的最后一版,但是下面的广告却又显得讽刺味儿十足
6月29日,网上开始流传《生活新报》的最后一期的头版截图;当晚,@生活新报发文“明天见”。
6月30日,官微发文表示因拖欠房租而遭遇断电锁门,“最后一版没能印刷。”
2014年元月1日,《新闻晚报》在一片肃穆中走完了它的最后一程,用最后一期作为它曾经辉煌的证明。
2015年7月1日,《生活新报》正式休刊,与前者不同的是,预期中壮怀激烈、无限伤感与回味的最后一版胎死腹中,留下的,只有400多万欠款和一群迷茫无措的记者。
2浮沉中的幸存者们
尽管名义上是休刊,但在今天传统纸媒迅速衰落的季节,刊号早就没了当初千金难求的地位,所谓的休刊,在事实上也无异于停刊了。
拖欠工资—记者维权—报纸休刊—正式停刊,有着这样遭遇的纸媒并不止《生活新报》一家。2015年2月15日,陕西《榆林晚报》休刊;次月,就有员工到报社门前拉横幅讨要工资,有消息称,在去年11月底,就已经有编辑记者因工资拖欠问题,实名举报报社领导。6月2日,报社发布公告宣布正式停刊。
死去的纸媒或悲壮惨烈,或无奈唏嘘;活下的,则在夹缝中,努力谋得一份天地。
有的如南都旗下的“并读新闻”,以传统内容资源为主体,辅以全新技术样态与运营思维,做出新旧结合的转型产品。
也有如《新京报》携手三胞集团的“热门话题”,以全新技术、平台与思维为基础进行构建,反向导入传统优势资源补充。
黎叔马云“触指为盟”
还有如一财、南周,牵手互联网巨头进行自我改造乃至革命。前者在送走“看门狗”秦朔的同时,以SMG和阿里之资本力量意图打造“中国华尔街日报”式的传媒航母;后者则在辟谣“入股”传闻后,以“盒子报”作为一次形态上的创新。
传统纸媒曾经的气势早就荡然无存,从“报网互动”到“全媒体”,再到“媒介融合”,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面前正一点点垂下它高傲的头颅。在国外,情况亦然。
从2012年起,传媒巨头们就在一步步将旗下的印刷媒体部门拆分出去,新闻集团、时代华纳、华盛顿邮报都是如此;到2015年6月29日,甘耐特集团作为最后一个同时拥有报业资产和广电资产的美国大型媒体集团,将旗下的广电板块和纸媒板块进行了分离。
传统媒体势衰,而纸媒作为其中下落最快的一环更是不招待见,媒介集团们的拆分动作便是最好的证据——这是相对优势的广电媒体对印刷媒体的遗弃。《今日美国》的主编就不无伤感地预测,这份已经发行了30多年的全国性报刊,将在5、6年内停止出版。
当然,亦有反其道行之者。巴菲特就在用对地方小报的连续收购动作,证明自己对纸媒行业的信心。不过,熟悉股市的朋友应该知道,跟着股神大大的神话到处跑的结果,是要连年都过错的。
3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呢?
直观上看,新媒体、互联网的冲击是最明显的原因。基于技术而产生的更为优越的使用体验成为这批掘墓者埋葬传统纸媒的主要外因。但是,当纸媒人越来越多地将自身的衰落归咎于外因冲击,而缺乏内在自省时,对内因的反思,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尤其是在媒介融合成为主题的今天,重新反思自身问题,才能真正完成融合,否则,只能是在众人的唏嘘慨叹中成为历史尘埃。
噢,其实认真讲,当大家对成批量赴死的纸媒已经麻木时,那点残存的悲壮感可能也就被视而不见了。
那么内因是什么?
当先一条,纸媒一向最引以为傲的“内容”,是第一关键。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这点在都市报中最为明显;同时,就是深度内容本身的质量下降。在门户网站时代,纸媒用来评估自身优势的从来都是“深度挖掘”;但反观当下,网易的路标、腾讯的探针所创作的深度报道质量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纸媒,反倒是纸媒们的深度报道,愈来愈多地出现只有体量达标“深度”的现象。核心竞争资源都出了问题,被淘汰就是必然了。
第二点,是收入。传统纸媒的盈利模式一直都坚持注意力经济——就是广告收入。而近年来广告收入却持续下滑,根据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的最新报告显示,仅2015年1--5月,报纸广告降幅就已经扩大至32%。
第三点,是用户——即传统纸媒语境中的“读者”。这一指标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读者的流失,反映最直接的就是订户数的下降;而对于那些宣传发行量依然坚挺的报纸而言,便是第二层面,即对于广告主而言,读者的质量在下降——说直白点,多数纸媒的读者构成中,主要消费力早就被新媒体抢占一空,留下的人,难以保证广告商的利益回报。
当然,上述原因彼此之间也构成了相互关联的闭环。比如单就收入来看,其下降态势导致记者收入相应下降,而深度类稿件的投入产出回报就难以维系,在此情况下,低质但数量庞大的短篇稿件往往有着更高的性价比,如此综合,内容自然受到影响;而内容环节出了问题,又导致读者群体流失,反过来,广告收入进一步下降,恶性循环。
到最后,一切都是市场的逻辑,优胜劣汰。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一批将死未死的“僵尸”纸媒被市场剔除,幸存者在最新的技术条件下,依靠资本和行政力量完成转型融合,重新参与市场竞争。从这个角度看,纸媒们的死亡,本身就是整个大媒介系统的自我修补和调节,况且,纸媒一个个死得惊天动地,默默消失的新媒体,可一点不少,非要用情怀理想歌颂一番的话,那些倒在新媒体红海里面的激浪者们才是更合适的对象。
参考资料:
2、http://www.chuban.cc/media/2009/200909/bqjc/200909/t20090925_55996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