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苏天翱
1“输得漂亮”的被欺少女
4月12日晚10点,一篇名为《输得漂亮》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开始传播,文中曝光了《我是歌手》节目组对某独立女导演所构成的侵权行为。作者李焉知随后在新浪微博开辟了#我是歌手请还钱#的话题板块,截止发稿前,相关微博话题的阅读量已直逼60W。
相比一般侵权受害者的声泪俱下,李焉知的长文中结合大量漫画表情的做法让人感到轻松幽默,无数证据截图也都被她用红字标上了吐槽点,也使该文短时间内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MlALvN7QvSrjCW4eicJtlibbUYb4Wrz5pA9TgFw9lFZjuKxk0fRHiakCUxiaPY7GZaTKI8CwXcSr9f5w/0观察" TITLE="少年不可欺后,少女“输得漂亮”|
回顾来龙去脉,同样是店大欺客的侵权故事,这次的剧情与去年那群“不可欺”的少年有着惊似的开头:
2014年11月10日,李在微信上接到了名为王美青的湖南卫视导演的私信,其时距离《我是歌手》第三季的正式开战不过几个月,而王向李邀约拍摄第三季的最终宣传片。面对王美青三番五次地许诺,李在没有任何合同签订的情况下开始了紧急制作,甚至先行垫付了拍摄成本。
李的行为从目前公布的聊天截图中可以理解,王反复提及总导演对这一作品的重视和“把一切都压在你身上”的誓言看上去实在诚恳;而聊天中王刻意隐瞒了节目组方面“一套方案两手准备”的计划,让李误以为自己的作品将是最终成品。初稿上交之后,王的一句“不够完美”轻而易举地给作品判了死刑,在没有合同签订的情况下,李焉知连自己垫付的5W拍摄成本也催讨不回。反复协商报销成本无果,李一怒之下选择借助社交网络发声维权。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MlALvN7QvSrjCW4eicJtlibbFHn5V3M1NsAm1m9Gk2o6KzSvvjwiab8Uxe4vqemHfrbP77hYsBUTwVw/0观察" TITLE="少年不可欺后,少女“输得漂亮”|
李焉知曝光的聊天截图(部分)
2官方默许下的罪恶
截止目前,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官方都未曾做出公开回应,而微博上加V认证为“湖南卫视导演”的王美青自3月20日后便不曾有过动态。从李焉知在4月15日公布的协议截图和短信截图来看,可以推测节目组已经派出相关人员进行协商,意欲通过一次性买断版权的方法阻止其进一步传播。尽管李焉知的檄文中,王的聊天记录让人对其身份的真实性颇为怀疑,但从官方回应以及李所曝出的协议书来看,王的身份并非造假,其行为甚至很可能是得到过官方默许的。
回顾李焉知同王美青的几次聊天协商中不难看出,王抓准了湖南卫视“平台资源”的优势来吸引李心甘情愿地拿白菜价售卖个人创意作品——李在微博上发布《输得漂亮》时提出的主要经济诉求也仅仅是收回自己的成本,可见在这次交易中双方的地位差异;而王在李第一次交上分镜头剧本中所透露出的“我们其实也有一个类似的剧本但已经不打算做了”表明节目组一开始就拥有不止一支团队在准备这次的宣传片,而李的创作更多是作为节目组的一个免费创意储备库,最终的素材可以无偿地进行提取使用。王从一开始可能就已经坐准了利用湖南卫视的节目影响力让李心甘情愿地白打一场工的想法,后来的节目水准不够不过是临门一脚的借口罢了——一个影响力扩展到几亿人的节目,号称终极版的宣传视频就靠一个临时找来的年轻独立女导演,制作期只有短短一个月,这种事真是想想都醉了。
其实李的悲剧多少也要归罪于之前受害者们的抗争不力:王美青及其背后的湖南卫视曾多次被曝无视原创者权益。2014年10月24日,@探险家计划EP就曾发布过一篇名为《<爸爸去哪儿>的心灵鸡汤插图从哪儿来》的文章,主人公依然是导演王美青,故事线索依然是因为芒果台的一档热播节目的预告宣传。这一次,是王为“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宣传画寻找创意画家,@探险家EP在同样没有合约的情况下交出了自己的作品,但节目组直接对他的作品加以简单修改后据为己用。
这次赤裸裸的抄袭剽窃并未掀起太大声浪,这篇仅有1000左右转发量的文章所达到的结果,只是王在私信界面中道了歉,但许诺的“公开致歉”和“注明创作者”杳无音讯。而与屡见不鲜的“版权撕逼”不同,这次李焉知的侵权案更像是工程结束后,受了工伤的员工向老板讨要被拖欠工钱——令人唏嘘。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MlALvN7QvSrjCW4eicJtlibbb3pmlxZaU09FqfKg8VgnW1FRIdXKcJWXicYNyiaMZxeEltH8liacPib17g/0观察" TITLE="少年不可欺后,少女“输得漂亮”|
湖南卫视否定李焉知创意后制作的宣传片
3乱象背后的无奈与悲哀
尽管李焉知的文章嬉笑怒骂,趣味十足,本该悲情十足的讨薪戏码被演成了黑色幽默,但透过这次事件,更多反映出的,是当下普通内容生产者在面对大型媒介平台前的无力和彷徨。
血淋淋的现实是:普通内容生产者所拥有的仅仅是个体的创意作品,而在缺乏足够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情况下,大平台所拥有的聚合效应是极大的诱惑。当对方抛出橄榄枝时,草根作者当然愿意以低报偿的劳动换取平台便利。这是很典型的市场逻辑,在这个利益大过对错的时代,三线过气演员愿意贴钱上热门综艺节目,也是同理。
无数人层意图将新媒体时代定义为“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传播的魅力被视作是个体自由的胜利:独立个体可以自由传播自己的价值理念,没有传统工业化媒体掣肘,从而内容市场获得了更大的生机。
但这样的乌托邦恐怕只是幻影,陈序在《主编死了》中就曾提到过,新媒体时代中,垄断依然存在;个人的自媒体品牌的表面繁荣之后,聚合大量资源的大流量平台才是最后的赢家,那些认为依靠优质内容便可以安心度日的能工巧匠们都错了,在垄断的权威面前,他们发出的声音依然是沧海一粟,用以维系抗争行动的气节被消耗殆尽后,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放弃尊严和气节换取和平台的妥协,现实利益面前,守护版权简直是空谈理想。
也许这样的论断有些残酷,但从内容生产者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放下对商业社会无情寡义的指责,摘下工业文明时代中手工业者的骄傲,这样的交换其实很自然。创作者放弃内容的收益权,甚至出卖自己的版权,换得对方手中的注意力,未来的路可能因此而省去不少阻力。偏激地看,这或许可以算是新媒体时代下媒体机构对草根内容生产者们犯下的原罪;理性地看,谁说这样的模式不可能成为一种双赢呢?尽管,是带着血与泪的胜利。
目光再回到当初声讨《爸爸去哪儿》的@探险家EP,在未得到承诺中的道歉后,原作者只能无奈表示不会再同“这样的机构”有任何合作,在短短几句蚍蜉撼树式的声明后,作者匆匆贴上了自己团队的宣传照片和文案,一次本会血雨腥风的版权撕扯变成了借势营销,看来,原文作者是想通了。只是不知道李焉知看到这篇文章,会不会感觉些许悲凉。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MlALvN7QvSrjCW4eicJtlibbkOghEVZ1j79pBmWQZ1NiaXHYkf5ibBsKAmDaKjgoytF7evCV4f4PAia5g/0观察" TITLE="少年不可欺后,少女“输得漂亮”|
@探险家EP
的维权以借势营销收场
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