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施文荻 整理
1南都改版,恢复“深度”
“从此以后,您不仅是我们的读者,更是我们的用户。”3月31日,南方都市报宣布再次改版,读者将变“用户”,用户需求成为南方都市报的唯一中心。用户不仅能在报纸上看到更多特色版面,更可以通过各种移动互联网产品读取南都、分享服务。改版背后,是南都整体架构的调整和扁平化的管理,新闻生产、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的全面转型正式开启。
除去新媒体内容外,在报纸上南都也有动作。南都宣布将再报纸上增加一些特色版面,并恢复“深度”版,因为深度版发布独家调查报道,代表了南都最高原创水平,要求实现深入和深度的新闻呈现、精致而细腻的文本表达。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ecmasdicohs20ibTgibUfveY4icIDvXxNTNytzqgkeLZtv4RCXOn6rBcaqiaDricbibzm0oqQouQmE9MGQ/640?tp=webp&wxfrom=5
2深度周刊为何不如日报?
南都在2009年7月1日之前,一直是有“深度版”的。在那一次改版后,南都取消了深度版,用每周三出版一个“深度周刊”取而代之。《香港观察》的窦丰昌认为,2009年的这一次改版举措使得南都深度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原因在“技术上”。
他认为,首先是时效。日报做深度报道,相比于《南方周末》这样的周报和《财经》这样的杂志,最具有竞争力的一点本来就是时效,每天都可以发,周末和杂志每周最多出版一次,杂志甚至要十天或半个月才能出版一次,当下好的选题,一周之后可能就是垃圾了。
其次是因为版位。《深度周刊》看似版面多了,但是因为单独一叠,在整张报纸里面的位置其实很靠后。相反,原来的“深度版面”却都是在A1叠,A15、A16左右的版位,非常靠前,很容易被读者看到,与此同时,《深度周刊》要想看到,必须专门去找,要从体育娱乐、经济等很多叠里面去找出来。这样专门去看深度新闻的读者,现在还有吗?有是有,但肯定不多。
现在恢复深度版,相应取消《深度周刊》,窦丰昌认为无疑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举措,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个举动能否让南都的这个招牌版面重放异彩,则是非常“有所保留”。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ecmasdicohs20ibTgibUfveYo9BpJn7A5QibJ43ZvZjTOvlgsCvZwOtk5C99UlN0AoJGGGXQ33Rxvzw/640?tp=webp&wxfrom=5
3网络时代中深度报道的困境和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大众媒体生存的要义就是影响力,而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有一定解构。《南方都市报》深度部主任王莹认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深度报道被传统媒体赋予更大的期望,就在于在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内容方面深度报道的门槛相对来说比较高,可替代性比较差。新媒体会带来信息的快速消费,但同时因为不断有碎片化的信息出现,反而会给读者对一个事件完整真相的获取和判断造成障碍。这就凸显了深度报道存在的意义,是严肃媒体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
但是,王莹又提出,网络时代里,深度报道的确又面临着时效性和报道价值的悖论。“本来深度报道的价值是通过我们的传播、报道,呈现让社会关注的东西,而当下我们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社会热点的追随者。”
这是最糟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财新网执行总编辑张继伟认为,糟的是我们遇到了来自互联网的冲击,连腾讯、阿里、京东这样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了媒体性质,传统媒体的体量和他们没有办法比。但是好的一面是,竞争对手越来越少了,报道题材越来越多。
张继伟曾经在微博上说,一个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真正过去做报道的不超过5家,剩下的人都在那里等着抄。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你稍微做一点努力,你的成果就会显得非常突出。
《博客天下》《财经天下》周刊、《人物》杂志出版人郭光东认为,需要转变的不是深度报道,而是媒体人的心浮气躁。“很多媒体、很多编辑记者压根儿就没学会做深度报道,你还没学会呢就转,不是转到坑里去了?”郭光东说,并不是写得长、写得深的报道就是深度报道,“我们很多人跟一个采访对象聊一个小时,就敢洋洋洒洒写个几千上万字;一个访民在你面前扑通一跪,你就敢称自己写出来的是调查报道。”
郭光东认为,真正的深度报道应该是这样的:一是问题足够重要;二是选题要有想象力;三是结论有颠覆性;四是要展示复杂性;五是要建立与时代的关联,要在坐标系里表达,而不是描述孤立的一个人、一件事;六是要有好故事,不要搞材料堆砌;七是要有靠谱的价值观。“所有以上提到的深度报道的特性,哪一条受互联网冲击了?没有一条。”他认为,这是媒体人给自己的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找借口。如果中国媒体的深度报道不景气,或者说有一点点困境的话,归根到底是从业者不认真、不职业。媒体人应该放下骄傲的姿态和心态,在所谓的纸媒困境下要镇静,不慌张,真正回到原教旨主义的新闻专业上来。
一个新的时代,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介质会变,但专业性永远不会变。媒体人应该思考如何在网络时代用同样的专业主义精神来操作内容报道。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深度调查报道的专业主义精神仍然能够在新媒体上完美展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