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让陈道明改稿是不是自我矮化? | 一周传媒风云(3.2-3.8)

(2015-03-09 08:37:34)
标签:

杂谈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王宁


1记者让陈道明改稿被热议


记者让陈道明改稿是不是自我矮化? <wbr>| <wbr>一周传媒风云(3.2-3.8) 

3月7日,新华社客户端和微信公号推送了一篇记者手记,主要讲诉记者采访明星委员陈道明以及陈道明为她改稿的详细经过。这篇文章在朋友圈和微博中迅速地火了,受访者给记者改稿的专业问题和行文中强烈的粉丝口吻挑动着媒体人的神经。


首先是关于媒体审稿的专业问题。


媒体人@朱学表示“ 媒体这个行业,采访对象要求核实自己说过的话,是可以理解和配合的。自己把自己的稿子交采访对象修改,这是没有职业操守专业素养的表现,而不仅是文字修养的问题。” 中国新闻社南非分社社长@宋方灿也指出“对记者,笔在谁手里是原则问题。记者严禁当被采访对象的粉丝,至少在采访时。必须有独立人格与判断,采访对象负责给你提供素材,但怎么写稿子必须你来裁定。”


其次是行文中强烈的粉丝口吻。


不少同行可能会“嫉妒”我——一位“男神”昨天与我席地而坐,亲手给我改稿子!


还没缓过神,陈道明就一屁股坐在我边上了!这这这……这是个什么情况?改好了就叫我过去嘛,坐过来算怎么回事?


当时我内心的独白是:冲你这股认真劲儿,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看着被陈道明改成“大花脸”的稿子,回想刚才发生的事情,忽然想为这次难得的采访经历留下些什么。趁休会间隙,我又找到陈道明,请他在他亲手修改的稿件上签下了大名。


(摘自《记者手记:陈道明席地而坐,为我亲手改稿》原文)


记者与受访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这篇记者手记的字里行间中却充斥着太多粉丝遇到明星的激动情绪。


记者手记的实质是媒体的态度和言论,通过记者手记传播观点有利于更全面的理解和思考新闻事实,丰富报道角度和层次。而新华社“追星”手记并没有为原报道《做文化的人首先要有文化自觉》提供更广阔的思考视角。


从舆论对文章的反应来看,大众认为这篇文章传递出的信号是:

1、陈道明平易近人、为人严谨;

2、演员给记者改稿子,记者的专业素养呢?


第一点,陈道明的艺德问题不是两会语境下应该探讨的问题,而第二点属于记者专业能力的自我矮化。


2阿里巴巴入股光线传媒



互联网公司看中了电影这个风口行业的巨大空间,电影公司渴望用互联网思维来提升行业天花板。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几乎隔段时间就会出现互联网巨头与电影公司的联姻。这次的主角是阿里巴巴与光线传媒。


阿里巴巴24亿入股光线传媒,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亲儿子阿里影业(前身文化中国),入股优土(持股16.55%)、华谊兄弟(第二大股东)、光线传媒(第二大股东),再加上大杀器娱乐宝,BAT中阿里巴巴对电影行业的渗透最为深入。


那为什么是光线呢?


首先,光线靠一部《泰囧》迈进电影业,不到三年时间光线已成为民营电影公司五巨头之一。2014年从《爸爸去哪儿》、《分手大师》到《亲爱的》《匆匆那年》等大热影片均出自光线之手,去年光线发行的12部电影创造共31亿票房,成绩足够耀眼。


其次,光线主打青春片、喜剧片,在年轻人中影响力巨大,这一群体是阿里巴巴要瞄准的。


再次阿里是华谊兄弟的第二大股东,在同行业中再选择新的合作伙伴时肯定要顾及华谊的利益以及与华谊的差异性、互补性,以发行见长,主打青春片、喜剧片自然是一个好的选择。


近两年,影视公司纷纷加快互联网转型步伐,腾讯、阿里并列华谊第二大股东, 2013年财报显示,非影视业务、游戏产业的利润已占到公司的一半。华策影视牵手爱奇艺,在新一轮的20亿元的定增方案中,也有百度系、小米系的身影。


而光线传媒互联网转型似乎起步有点晚,去年12月光线与360牵手,双方共建视频网站,合作模式类似于付费点播的“网络电影院”。但是一方面目前视频网站是烧钱大户,而且目前基本上行业格局已定,“360 光线”想要进来分一杯羹不是那么容易,另一方面走的又是付费点播的路子。所以现实未必很美好。


光线要是想全面拥抱互联网还需要一位重量级伙伴,阿里巴巴符合这样的条件。


正如陈昌业在《解读阿里24亿元入股光线:岂止于“阿里出价最高”》一文中写道“一方面,如光线董秘所言“阿里出价最高”(此次定增价格24.22元/股,与华谊去年11月定增引入阿里的价格24.83元相当),有了二股东的“任性”,光线不仅能够立即获得大笔资金备战备荒,另一方面光线成为阿里的战略伙伴后,亦能借此近水楼台先得月地使用后者的互联网资源——至少互联网的光环能够令光线更让投资者期待。”


3Netflix进军中国


Netflix要进军中国?


据美国媒体报道,因《纸牌屋》而名声大噪的Netflix首席内容运营官Ted Sarandos 在一次采访中谈到,Netflix 计划独自开拓中国市场,而不与本土公司进行合作。


Netflix的态度足够“任性”,但是要想入华,Netflix面前障碍不少,首先是牌照问题,萨兰多斯也指出,Netflix 若想在中国上线,需要获得至少 8 项运营执照,而作为一家以内容为主的海外公司,独自获得这些执照难度较大。


其次Netflix在美国的商业模式是付费观看,而在国内面对盗版以及网民付费习惯等问题,Netflix的市场到底有多大还需要考量。



参考资料:唐晓安,张硕,李江月.“记者手记”在新闻中的应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