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天生骄傲,所以收费

(2014-12-16 13:16:10)
标签:

杂谈

导读

IF YOU ARE GOOD AT SOMETHING, NEVER DO IT FOR FREE(如果是你擅长的东西,绝不免费做)这是《人物》11月17日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我们决定《人物》的长文章、封面报道、特写和访谈,超过5000字的就需要收费。”这样的理念因何而起,效果如何?来听听《人物》新媒体副总监卞晋华的分享。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刺猬公社沙龙第一期


演讲嘉宾:卞晋华 《人物》新媒体副总监

录音整理:李林燕


从2012年至今,《人物》只有两篇文章全文免费公开,一篇是周迅公布婚讯后5月份的封面报道《小姐,你有一张未婚妻的脸》,另外一篇则是今年十月份的《马可:衣以载道》。我们做出收费的决定并不是为了赚钱,我们纸质杂志是15元一本(注:2015年开始,《人物》从每月15元提升到每月20元),在亚马逊和豆瓣是5.99,在微博和微信上每月5元十篇长文章报道,从11月20至今,有接近1000人选择了收费。事实上,《人物》杂志从去年开始在微博上接受订阅,订阅总量比其他的杂志的总量还要多。


「好」的标准应时而变,但「好」本身永远是对的, 而且是贵的。



《人物》投入了很多去做内容,但回报是低的。我们封面文章1万5千字,访谈是2万字左右,长度不适合传播。无论是传播的角度还是保护版权的角度来说,都得做删减。但永远有人说:“你们太不真诚了”“我们就要看免费的”。我们把3000字或者5000字的内容拿出来,会被人抄袭。比如之前和清华南都吵过很多次,新浪微博最后判我们输,因为清华南都在其中注明了转载。清华南都的盈利模式比所有传统媒体都好,而且快和赚钱多,在传统媒体尚未在新浪微博上盈利的时候,新浪微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那些营销号拿着侵权的东西都已经赚翻了。


12月10日的一篇文章《丁磊宿命论:出来混,迟早要还》,是去年的封面文章。原文1万5千字。那天正好是网易与陌陌吵架,就在微信号里拿出来,拿出来的是删减版,是所有精华的内容,点击率是30848(刺猬君整理录音时,已到31449)。微信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阅读原文里是不能复制的,我们可以把付出了很多人力和物力成本的报道安全地放在网上,不怕被抄袭。这样实验了二十多天,效果不错。我们不担心20多万的粉丝,做了三个月,把能付费的粉丝都抓到了,然后就没人付费了,因为新的传播范围会有新的粉丝成为新的付费用户。


12月12日的《唐岩敲钟了,唐岩笑了,唐岩始终大摇大摆》,是我们在美国的记者在纽交所跟完了上市敲钟后,现场写的稿子。编辑总监在早上6点改完后,跟我说,我们要推这篇文,我编辑到9点半,然后推文,在微信上的稿费标准和杂志是一致的,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有2万多。


上周台北选举后,我们要采访柯文哲,采访前核对提纲,全按照杂志的标准来做。《人物》的稿费是新闻界最高的,不过这篇文不会上杂志,只会给新媒体。但有一个尴尬的地方,《人物》是一本月刊,工作效率并不高,我们一期杂志一百多页,哪怕在新媒体上发杂志的文章,也无法把这个平台维护下去,再加上长文无法全文发,那么这个东西得想一个正确的思路。


杂志是新媒体选材的库,我们会用新媒体来帮助杂志做推广,比如在世界杯期间,我们关注的点是人,而不是发生了什么新闻,一篇《喜欢克洛泽大概就因为我们喜欢的他都有》,原发在一个没有引起太大影响的传播渠道上,然后我跟作者把版权要过来,发在《人物》上。克洛泽在对阵巴西那场破了纪录后,早上六点多推完的这篇文,晚上,作者就来找我说,我把她害了,原因是全世界都在转这篇文章。更恐怖的是,作者在知乎上开了帖,把侵权的媒体都罗列了出来。这篇文章的阅读量,《人物》其他的文章大约超越不了。最近《马可:衣以载道》,阅读量接近40万。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gvRsp2AxaexLzhg95ib7zYF2lWr8mdAFno0ibcGyoRDqRXK8qRs2A6KbbUSpxbtptFuDG33NGok5g/640?tp=webp


杂志的新媒体已经不再是杂志的新媒体,而是挂着和杂志同名的新媒体平台。



离开新浪后,我去了《博客天下》。当时我们在讨论《壹读》做的特别好,那么《博客天下》怎么办。博客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微博上已经没有人看博客了,你在微信中用《博客天下》的名字,即便是有好文章,也留不住人。当时我们努力做账号,从1万多做到10万,很费劲。


大部分媒体都是微博出现了,就在微博上注册账号,微信出现了,就在微信上注册账号,但除了《南方周末》外,它们的思路都是错的——《南方周末》凭借它的品牌影响力,阅读数量是惊人的。


《壹读》不一样,它在微信上就是新媒体,他们在构想的时候,会把微信平台考虑进去。去年十月,我们把杂志的一个栏目拿出来,那个栏目模仿的是美国《连线》杂志的“HOW TO”,这就是后来的“咋整”,比如《如何伪装成艾丽丝•门罗的粉丝》。


有了《博客天下》的经验后,到了《人物》就特别简单,所有的新闻我们只关注人,而且是我们看得上的人。


一家注重品质的传统媒体的生命力常在,无论是过去基于纸张,还是现在和未来基于比特。


杂志的内容不足以支撑新媒体的运营,我们会从杂志中选择内容,也会选择其他的内容,但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家的内容——《人物》的内容优于其他媒体的内容,当然就会优先选择《人物》。


除了文字的部分,《人物》也在做视频。你去报刊亭说要买《人物》,人家会以为是《南方人物周刊》。为了宣传,我们增加发刊渠道、推广渠道,对封面报道拍一段视频,去年全年的视频收入超过了400万。除了封面人物,我们还单独做了《我的故事》,封面报道可以附在纸质杂志上,而《我的故事》可以是封面报道也可以是其他的采访对象,只要适合《我的故事》,并且可以很好地讲述出来。


对所有的媒体来说,遇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怎么转型,思路也不多,遇到的问题也类似,比如抄袭。那么在转型中,杂志不仅仅是一本杂志。7月份,我们把《人物》杂志的微博名和微信名改了,最初“人物”的名字太普通了,被抢注了。后来,我们把这个名字要回来了。因为《人物》一直在淡化它杂志的属性,在微信上写“人物杂志”对品牌是没有帮助的,写“人物”就够直接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大家可能对传统媒体是悲观的态度,但是《人物》所属集团对传统媒体非常非常乐观,只是纸质的包装的变化,其他只是换一个渠道。出于版权的保护,出于level 的考虑,我们一定Never Do It For Free。


没能到现场参与刺猬公社第一期沙龙的小伙伴不用太遗憾,刺猬君近期将举办第二次线下活动,敬请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