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京报如何报道《潘小梅的最后一班地铁》| 幕后

(2014-11-18 13:24:03)
标签:

杂谈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OstchlOicM6oTHrMjwdKjkviaRO9a6053mI7ddFNc3Q5jOzZcRJUSMcXB5GFbcrhMCdvMfdKMgSAKg/0?tp=webp幕后" TITLE="新京报如何报道《潘小梅的最后一班地铁》| 幕后" />
导读

近日,一女子在北京地铁5号线被夹死事件引发众人关注。11月17日,新京报刊发《潘小梅的最后一班地铁》一文,从“手机销售员”、“女儿”、“单身母亲”、“乘客”几个不同的角色,对事件主角潘小梅进行了还原,文章饱受好评。刺猬公社第一时间访谈相关报道作者、新京报记者朱柳笛,为大家揭秘报道背后的故事。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采写丨王海萍


刺猬公社=C


朱柳笛=Z


通过遗物还原细节



C:接到这个选题时,你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Z:寻找更多的信源吧,同事、家人、朋友、目击者等等。联系到她家人确实有一定难度,当时已知的信息是“河北人”、“潘小梅”,我通过百度贴吧查找,终于知道了她可能是河北某一个县的,又到这个县的贴吧找,知道了她所在的乡。之后在贴吧内,我看了有一位当地志愿者可能去了她家探访,于是想办法联系到了这位志愿者,弄清了具体的村名。再联系报社的司机赶到当地,一路问过去。


C:到了家里,家人对采访的态度如何?


Z:潘小梅父母其实特别淳朴,对采访并不排斥的,可能也是因为到的时机刚好,中途因为不熟悉路,走错了好几次,正好到达时只有她的父母在,没有其他人。我和他们直接说明了身份和来意,告诉他们大家对潘小梅的形象都比较模糊,挺想写一篇关于她的人物报道的。


不过在跟她爸妈聊了一会儿之后,她的姐姐、堂弟也来了,对媒体比较排斥,希望我们赶快离开。


C:这个采访进行了多久?


Z:一个多小时吧。除了和父母聊天,另外找了潘小梅的卖场同事、朋友、她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以及事故现场目击者等多个信源。


C:很多人阅读时觉得很受感染,比如文中讲到她在卖场工作的习惯、她的穿着、以及钱包款式等,这些信息是怎么得来的呢?


Z:这些信息大多是在她老家观察以及和她父母的交流中获得了。她的父亲给我们看了她的遗物,一个黑色的笔记本,记载了她从11月1日到出事当天每天售出的手机的序列号,以及一个钱包。家里的墙上则挂着她和父亲的合照,我根据这张合照有一些穿着描写。


不能做第一落点是遗憾



C:整个稿件从决定做到结束,用了多长时间?


Z:4天时间。我是在星期三(11月12日)晚上11点左右接到信息要做这个稿件,但第二天,也就是星期四下午,看到了新浪发了采访潘小梅老家的内容,当时觉得他们真快,压力也挺大。


C:采访时,是否见到她的儿子?现在家人的情况如何?


Z:她儿子当时上学去了,没有机会见。家里人状态好像还可以,慢慢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了。


C:这个报道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有遗憾吗?


Z:预期效果其实我没想那么多。有很多人跟我讨论稿子不足的地方,我也反省了一下。潘小梅被夹入列车和屏蔽门之间、列车开动致死的这个事情,焦点,或者说是第一落点确实应该放在为什么会发生,而不是这个事情发生在谁身上。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没有办法去做这个第一落点,所以也算是有点遗憾。


C:所以,这也是当初决定从“还原当事人生前情况”这一角度进行报道的原因?


Z:对,因为第一落点突破起来必然要涉及到到官方,稿子之前就有了禁令,再去触碰,很可能就又发不了。


她以最普通的方式生活,又以最不普通的方式死去



C:有一些网友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情,当事人自己也有责任,你怎么看呢?


Z:这也是一种说法,可能性之一,没法回避。但在整个事件没有完全弄清楚之前,也只是一种猜测。对我来说,根据采访中已知的信息,可能对她有更多的理解。她确实是急着赶回家,要去天通苑附近的一个天桥上摆地摊,卖一些从淘宝上批发的小东西。想象一下她的状况,每天大约是7点大家,吃完饭8点左右,再摆个两个小时的地摊,可能就10点多。时间对她来说很宝贵,可能想多抓住些时间挣一点钱。


C:做这个稿子时,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Z:当时有两次心中咯噔一下。一是听到潘小梅父母说她每天下班后要去天桥摆两小时的地摊;另一个是看到她的QQ空间,几乎每天都有很累、很烦、单亲妈妈为儿子之类的话语,确实不易。


C:从今天广泛的转发和阅读上看,这篇稿件的效果很不错,之前有想到吗?你觉得其中有哪些原因呢?


Z:当时确实没有多想,就觉得应该还原符号背后的一个人。稿子发了后才发现大家都挺关注这个事的。可能也是因为其它媒体没做,恰好我们做了,信息量还算大,所以大家讨论比较多。


另外大家可能看到了这种极端案例背后的共通性,每天在北京这座巨大城市挤地铁、努力生活的北漂不计其数,人人都可能和潘小梅有类似的经历,能找到共鸣。


C:既然是写人物稿,你想通过这篇稿子来传达些什么东西呢?


Z:一个小人物的日常吧,她怎样以最普通方式生活,又怎样以最不普通的方式死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