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学新闻

(2014-11-08 22:15:41)
标签:

杂谈

昨天收集了一整天来自新闻学院对记者节和新闻人的寄语,和一些前辈也小有交流。从本科毕业至今,自己窝在心中已久的碎碎念,想想还是该找个出口。记者节或许只是个名头,但学新闻的都始终在学着新闻。东南西北十字路口,刺猬君1号愿你们都能不忘初心。

by 周珊珊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学新闻

今天我要叨叨的主题就是关于学新闻的。

这个群体有多庞大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老师在发微博时引用称:“胡正荣教授透露:2013年全国新闻传播类专业院系布点学校1080所,在校生23万人,占全部在校生百分之一。其中新闻学307所,广播电视学225所,广告学365所,传播学55所,编辑出版学85所,网络新媒体43所,数字出版5所。而在2005年全国仅661个点,在校生10万人。”

你猜得对,我也是这个庞大的群体中的一员。

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学新闻?

也许我可以轻车熟路地告诉你,从小我就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好奇和崇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简直比奥特曼更能拯救地球人;又或者我可以说我从高一考入文科实验班以来,就坚定了自己想学新闻的心,每天看参考消息南方周末财经财新人物南人增强自己的素质直到如愿以偿地考入新闻系。

可就像讨厌的女人乌姆里奇曾用血液羽毛笔在世界人民的小英雄哈利·波特手上刻的字一样,“我不能撒谎”。

所以我只好告诉你实话,那就是:在一个高考录取志愿按照全省排名来的高考大省,我作为一个优先次序级的文综考得相对较差的学生,与第一志愿学校失之交臂。在我报考第二志愿学校——中国最美大学没有之一,当然这是后话了——我心怀七分随意三分虚荣地默默填了一个除我讨厌的数学相关的经管学院外,文科学院中以往三年录取分数最高的新闻学院,后来的故事你们都懂的。

在这所排名全国前五(以前还是前三呢,不过我觉得学科排行榜意义有限,参考价值也有限)的新闻学院读了四年本科,我从大一的通识概论课一路选择了新闻学专业方向,一直念到大四毕业。末了,还因为不喜欢实习时的快节奏和大压力,我选择了即使饱受鄙夷也要继续读硕士。

对了,因为懒得准备跨考,所以我一(yi)脉(yi)相(gu)承(xing)地选择换了一个学校,但仍然继续读新闻学方向。

在新闻学院四年多的学习力,我见过太多的“唱衰者”:太多的“业界良心”,举着话筒拿着录音笔,也不忘忠告被采访对象“千万不要学新闻”;太多的实习老师,一边改稿一边询问,也一直告诉实习生们“如果真的要做实践,其实去读新闻学的研究生意义不大”;太多的学姐学长,摇摇头叹口气,告诉你毕业找工作时留下的眼泪就是当初选择新闻学专业脑子里进的水;太多唱衰纸媒唱衰新闻的人,以至于我们都要怀疑,一毕业就失业是不是我们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前两日刚刚讲座的夏骏老师,反复强调要我们“警惕新闻专业的陷阱”。在他的从业经验和合作经验中,新闻学专业的人往往因为没有独特的系统学科知识的积淀,而只能做一些浅白的、急功近利的作品。

对于以上,我不想反驳,的确也无力反驳,但我的确有满腹疑惑与郁闷。

不管大家如何看待新闻业,如何看待新闻学子,就从我身边的本科同学看,最终进媒体、做新闻的少之又少:有近一半的同学选择国内外的升学,而选择就业的同学中,有的去了地方新闻单位,但更多的同学选择去企业、事业单位还有房地产公司。

本科同班的X同学,在校媒和媒体实习的时候,他都有非常精彩的表现,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也拿过很多奖项,在学弟学妹翘首以盼中讲过新闻如何操作。不过在毕业之后,他和很多其他同学一样,选择了与记者类似辛苦,但却收入更有前景的房地产公司。

这让我耿耿于怀很久,从一个全国排名前五的新闻院校毕业,去做了一个与本专业几乎毫不相关的房地产销售工作,那辛苦地读了四年本科的意义何在呢?我很圣母心地替这些同学的新闻理想和写作才华感到惋惜。一手漂亮的新闻稿,一个个犀利又不失逻辑的新闻评论点,就要这样淹没在卖房子的销售业绩百分点中间了么?

我也有一些认识的学姐学长,从人大新闻学院、复旦新闻学院等知名新闻高校硕士毕业,最终去了互联网公司、房地产公司和电视台的也不在少数。找工作时,为了户口和薪资焦头烂额,每天都刷面试刷朋友圈;现如今,当我问及他们的近况,都是忙碌不可终日。

而那些一心抱着要去传统纸媒做采编的人去哪了呢?以一个本科同学H和一个别校读新闻的同学Y为例,抱着一颗踏踏实实做新闻干采编的心,辛辛苦苦通过报心仪的业集团的层层笔面试,最后因为年纪轻(也有老师提到说原因是“会卖萌”,摊手)被分到了“领导十分重视”的新媒体部。而所谓的新媒体部,实际上也只是要他们去做有既定格式和要求的微博、微信的内容搜集和推送。并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也没有多少原创机会,可是签了合约的应届毕业生,只能被动等待下次转岗的机会。

大量新闻院系毕业的优质学生都去了别的“更有前途和‘钱’途”的行业;部分去了新闻媒体的学生被分流到电视台、广播台、网站等其他媒体;那些为数不多的最终进入纸媒的年轻人又大多被分去了新媒体部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官方双微。

那么问题来了,传统纸媒的一线采编人员究竟从何而来呢?难道不需要补充和更新么?一味地流失老记者又不能及时补充思维灵活实践丰富的新记者,是真的要死了么?

当然我也得承认,新闻业的发展,压迫着新闻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现实问题”,终究也会落在我的头上。面对多如牛毛的就业选择和面试笔试,也许当初设想着我要A不要B的我们,也会发现这都跟孩提时代“长大后我到底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这样的困扰一样,都是合理想象,最终的答案是谁肯收留你你就跟谁走了。勿论理想勿论预设,空谈误国。

新闻是什么东东,媒体又是什么西西,其中间隔多少南南北北?我们似乎轻易得不到答案。在学校念书的闲适日子里,我只能劝自己,多珍惜有北方食堂的日子,因为它教会我们人生哲理——吃咸一点,看淡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