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韦源考试网
韦源考试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73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2020-03-12 18:36:54)
标签:

教育

分类: 考研专业课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睿琪学习网提供免费下载试看:http://jiac.100xuexi.com/Ebook/965619.html


 

第一部分 绪 论

 第1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部分 学生心理

 第2章 学生心理发展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学生个体差异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部分 一般学习心理

 第4章 学习心理导论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行为学习理论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认知学习理论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学习动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部分 分类学习心理

 第9章 知识的学习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技能的学习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 学习策略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品德的形成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部分 教学心理

 第14章 教学设计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课堂管理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16章 学习评定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六部分 教师心理

 第17章 教师心理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17.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本书是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典型习题与考研真题,巩固教材重难点。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精选了部分典型习题与考研真题,并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https://g.100xuexi.com/images/blank.gif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

     箱内有某种开门的设施: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纽。猫碰巧抓到这种开门设施,门便启开,猫得以逃出并能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第二次.第三次…… 猫一次比一次熟练,一次比一次更快地打开门,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因此,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1.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

     斯金纳在桑代克的迷笼基础上创设了斯金纳箱。箱内伸出一横杆,下面有一个食物盘,只要压横杆就会有食物滚出,一只饥饿的白鼠被关进去,在不安得乱跑的过 程中,偶然碰到横杆,吃到食物,以后它又压,速率越来越快。由此斯金纳发现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行为,又称引发反应;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又称为自发反应。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1)正强化和负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另一类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消极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的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回避条件作用”。

    3)惩罚与消退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做“惩罚”。惩罚与消极强化不同。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

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他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为许多小步子。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之后,就会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既能得到及时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

    行为矫正:通过强化可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过消退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即通过不予强化来减少某类行为的发生。孩子的许多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是学习的结果,父母的无端让步实际上正起着强化不良行为的作用。

    三、观察学习理论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一)班杜拉的早期研究和经典实验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发现,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 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吸纳,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句 中。

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为此实验人员又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乎一致。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就是注意过程调解者。观察者对释放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化为符号形成内部标针。动作在线过程是以内部标针为指导,作出反映。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是否也要表现出来。

    1.注意过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1)榜样行为的特性    2)榜样的特征    3)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4.动机过程

    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

    其次,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

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实践意义: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进行奖励,为错误的行为给予批评。从而利用强化。代表了联结派的这个学说,学习方面的理论。巴甫洛夫华生
试读(部分内容)
https://g.100xuexi.com/images/blank.gif

 

第一部分 绪 论

第1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如图所示:

http://e.100xuexi.com/uploads/ebook/aa273d1503244110bdee2d99d39fd9ae/mobile/epub/OEBPS/images/image001.jpg

2.学习与教学因素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和测量

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

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

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教学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境和内容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发展、成熟和深化拓展4个时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是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俄国卡普杰列夫。

(1)桑代克

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创办《教育心理学杂志》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学科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是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卡普杰列夫

卡普杰列夫1877年出版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1)本学科著作虽多,但缺乏统一指导,尚未形成独立理论体系。

(2)理论构建方面,20年代扩充到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30年代增加学科心理学的内容,40年代增加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50年代重点研究学习理论。

(3)专著方面,1908年我国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0年代维果茨基出版《教育心理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1)研究内容日趋集中,作为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2)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3)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思潮兴起,C.R.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苏联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并提出一系列学习理论,我国主要学习苏联经验。

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越发注重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理论派别的分歧也缩小。

(2)维果茨基的思想被美国学界注意,布鲁纳十几年的研究做出总结。

(3)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恢复了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并结合实际对西方和苏联研究成果的进行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如为学生构建学习支架以帮助自主学习。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如探讨学生怎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调节和管理。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研究知识的深层加工和高级知识的获得。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社会合作、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认知与情感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探讨知识的情境化性质。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研究多元文化的交汇对教学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合作学习与跨学科项目的制作。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研究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管理学习资源和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1.学习方面:促进了从行为主义向认知理论、从一般的学习理论向具体学科的学习理论以及从学习行为向学习策略的发展。

2.教学方面:探索了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训练。

3.评估方面:发展了各种知识和技能、认知加工以及学习者特征的评估方法。

 

本资料由睿琪学习网倾力打造,专注于考研和考证辅导!

睿琪学习网http://jiac.100xuexi.com/

联系电话:15983002071张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