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城墙
(2023-07-23 10:34:08)
在冷兵器的时代,城墙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作用是巨大,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也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古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通俗说:郭城墙是为了看守老百姓,便于管理统治;宫城墙是为了护卫天子,因此它具有相当的高度,拥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古代大型墙垣的砌筑工程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城墙、宫殿最早是有夯土修建的,后来城墙用的才是砖与夯土。城墙用夯土,夯土就是把土一层一层的夯实,它的硬度不弱于砖石。
城墙修建时所用的土,虽然古代没有现在建筑所用的水泥混凝土,但在古代也有黏合剂,那就是能吃的糯米。古代人用糯米熬成汤然后再混合沙土、石灰等材料,就可以制造出极强的黏合剂。《天工开物》这本书中就记载了对糯米灰浆的组成、性能,以及制作方法。糯米灰浆砌墙,这种加入了糯米汁的混凝土就是所谓的糯米灰浆,这种混凝土强度大、韧性好、防渗性能也好,黏合砖石可以保持数百年不变质。甚至超越了现代意义上的水泥混凝土。
史料记载:曹操邺城有7座城门;城中有一条东西干道连通东、西两城门,将全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干道以北地区为统治阶层所用地区,正中为宫城。
宫城以东为宫殿、官署。官署东为戚里,是王室、贵族的居住地区。
宫城西侧为铜雀园,内有粮仓、武器库和马厩;园西北隅以墙为基,修建有铜雀、金虎、冰井三台。
城内东西干道以南为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坊里;3条南北向干道分别通向南面3座城门,中轴线大道北通宫城的北门──端门。
邺南城的布局大体沿袭了曹魏邺北城的布局。文献记载,邺南城共有14座城门。南面3座城门由西向东,依次为厚载门、朱明门和启夏门。北面3座城门由西向东,依次是凤阳门、永阳门和广阳门。西面4座城门由南而北,依次为上秋门、西华门、乾门和纳义门。东面4座城门由南而北,依次为仁寿门、中阳门、上春门和昭德门。
邺南城的北部中央是宫城。据文献记载,宫城前为止车门,门内有宫殿区的正门端门,端门之北为阊阖门,门内为太极殿。太极殿为正殿,是举行国家大典及朝会的场所,等同于曹魏的文昌殿和后赵的太武殿。阊阖门前有东西向的大道,东通宫城的东门云龙门,西通宫城的西门神虎门。
邺南城内共有9条笔直的大道,其中东西向的大道有4条,南北向的大道有5条,分别通往各个城门(正门永阳门除外)。9条大道中,纳义门经过止车门前通往昭德门的东西向大道、朱明门通往止车门的大道最为宽阔,乃是邺南城中最宽阔的道路,也是邺南城的中轴大道,南门正中的朱明门为整个邺南城的正门。
邺城曾为六朝都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里程碑,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文物工作者多次实地到邺城遗址考察,地面之上未发现城墙遗址,但是邺城三台是基于城墙修建的,而受到漳河水冲刷邺城三台中冰井台已无遗存,铜雀台地表之上尚存高度大约五米的东南一角,金凤台夯土遗址保存比较完整,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米。由此可以看出墙体是由夯土筑成。同时考古发现了邺北城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城墙也是用夯土筑成。
2008年9月,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址铜雀台南侧的邺北城西城墙进行了横截面解剖发掘,探沟东西长22米,南北宽2米,深2.5-3米。考古发现的邺北城西城墙,位于地表下1.6至2.0米,现存城墙高处有2.6米,宽约20米,墙体为夯土,夯实的密度大,夯土坚实。特别是发现了城墙表饰以砖。印证了三台就建在西城墙上。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韩、赵、魏、燕、楚等国城址皆用夯土筑城垣,未见砖石迹象;直到唐代才发现城建以砖石加固。另据《邺中记》记载:后赵石虎时邺城“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因此,这段邺北城西城墙年代初步定为曹魏至东魏、北齐年间。印证了曹操以邺城西北部城墙为基修建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的史料记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据考古专家讲,后赵邺城城墙贴砖,是古代黄河以北地区最早贴砖的都城。
修城墙重要的一点,城墙用的砖是保证质量的,对烧砖者实行责任制并实名认证,每个板砖上都要签名,不仅是修筑城墙的民工,包括他的上级负责人和他所属的地方官员都要留下印记,一旦出现问题,要追责、要砍头的。邺城的城墙修建也不例外,邺城遗址就出土了大量的戳记瓦。
那么当时邺城城墙究竟有多高哪?
据了解,一般地说,都城的城墙最高,别的城墙要比都城的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城墙高度是不一样的。如北魏洛阳城墙高约12米,宽约15米,唐时的都城长安城墙高6米,明朝的南京城墙高12米。因曹操邺城影响曹魏洛阳城;北魏洛阳城又影响东魏邺城,所以参考洛阳城推断城墙应该在12米左右。
总之,邺北城西城墙的复原展示,让我们感受到了千年古都邺城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