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瓦与邺瓦

(2023-07-23 10:32:52)

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社会人类最初巢居的屋顶覆盖材料,是利用掺有植物茎叶的泥覆盖的,称为“泥背顶”。但这种“泥背顶”自重大,维修周期短,泥越抹越厚,这对于木支撑构架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容易引起房屋倒塌。大约6000年~7000年,人类开始地面上建造自重较轻的茅草。但茅草自重太轻,容易被风刮走,特别是在屋脊处和屋面转弯的地方,因此在屋顶上会放置一些碎陶片压顶。这时出现了烧制瓦并用在屋面所谓一般指粘土瓦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制成。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开始使用,当时仅用于屋脊、天沟和屋脊部分。到西周中晚期使用增多,有的屋顶以全部铺瓦,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瓦被普遍使用,屋面也开始覆瓦 到了秦汉形成了独立的制陶业,并在工艺上作了许多改进,如改用瓦榫头使瓦间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西汉时期工艺上又取得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瓦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因称"秦砖汉"。秦砖汉瓦指秦代的砖和汉代的瓦,秦砖主要特征是纹饰,包括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线纹等图案以及游猎和宴客等画面;汉瓦则以动物装饰最为优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兔、鹿、牛、马也是品种繁多。宋明时期的精益求精,这一时期的瓦随着技术的成熟,在使用要求上更加严格,且随着行业得越发成熟,出现了较为详尽的烧制砖瓦的文献记录。如北宋时期,李诚编著的《营造法式》,系统地总结了瓦作制度。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第7卷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烧制砖瓦的经验。明代开始采用制瓷工艺,多用于明皇城以及寺庙的建造,带来了琉璃瓦生产的高峰。

邺瓦是秦砖汉代表之一。邺瓦”泛指在邺建都的六个政权,经历了数次大的破坏和重新建筑所用的瓦,均称“邺瓦”;“铜雀瓦”严格地说应指铜雀三台上用于宫殿等建筑的瓦,狭义指曹魏铜雀台上建筑所用的瓦。“铜雀瓦”属于“邺瓦”,“邺瓦”不全是“铜雀瓦”。邺城作为六朝古都,宫城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千百年来,邺城朝代更迭,建筑物时修时毁,地下瓦砾,层层堆积。历数百年,到唐代,城址就被农夫耕作田地了。后在耕作和漳河的冲刷埋于地下。近年来,邺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尤其是板瓦、筒瓦和瓦当较珍贵。出土的东汉至曹魏瓦件,多为深灰色或灰褐色,凸面饰绳纹,凹面饰布纹,有的凸面饰绳纹后又经抹平,也有的板瓦布纹外还加饰小方格纹。十六国时期瓦件多青灰色或深灰色,质地坚硬粗糙,板瓦凸面多素面或篮纹两类,凹面饰布纹。东魏、北齐这类压磨黑光瓦件多呈黑灰色或青黑色,表面压磨光滑,其质地坚硬而且十分细密,又不易腐蚀。 东魏、北齐的瓦大小规格不一,薄厚有别,优劣有异。从破损处看,质地细腻,密度大,火候好,无气泡状。《邺中记》曰,北齐起邺南城,其瓦皆以胡桃油油之,油即祖所作也。盖欲其光明映日,历风雨久而不生藓耳。有筒瓦者,其用在覆,故油其背。有版瓦者,其用在仰,故油其面。筒瓦之长可二尺,阔可一尺,版瓦长亦如之,但阔倍耳。今其真者,只当其油处必有细纹,俗"之琴纹;有白花,谓之锡花。相传当时以黄丹铅锡和泥,积岁久故锡花乃见。

文人墨客得之,精雕细刻,制作砚台,视为书斋珍品,从此得以流芳后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