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县杂谈
(2022-11-26 08:00:07)邺县杂谈
邺,邺县,古地名,临漳的代名词,对于熟悉临漳县历史的人来说,邺县何时置县无疑最想弄清楚的问题了。大多数人认为西门豹任邺县县令,是邺立县开始,这是不正确的,究竟邺何时置县呢,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齐桓公筑邺。春秋初期,管仲向齐桓公建议,在此设防,以阻戎狄族沿太行山南下,进而保卫中原。齐桓公在(公元前658年,)邺地筑城,护卫洛阳周天子,以图霸业。因为春秋时期早期的郡县多设置在各诸侯国的边境,具有军事防御的性质。邺最初的修筑是出于军事与争霸上的需要,《管子》一书曾记载到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这说明邺城最初是一座军事堡垒性质的城堡。《国语•齐语》载,齐桓公问管仲:“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可见,早在齐桓公执政时齐国就实行“建县立邑”之制,由此推断齐桓公为加强邺的管理可能在邺置县,故曰邺县,邺县名称开始。
齐桓公死后,齐国因内乱失去继续称霸的实力,晋文公称霸中原,邺地成为了晋国的领土。
所谓县鄙,是相对于国来说的,国之外的地域就是鄙,就是县。
春秋时晋国实施给立下大功的大臣、将领赏赐采邑的制度,采邑即供给被赏赐人税赋,而且可以世袭,《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师破白狄,胥臣所推荐的大将卻缺捉获了白狄子,襄公因此“命先茅之县赏胥臣”。这是晋国明确出现的“县”的记载。邺是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晋国在远离国都的边境邺立县,既能安置功臣的采邑,又能使其能够巩固邺地边防。
公元前636——632年,晋文公夺得邺城后,直到晋敬公十三年(前439年)近200年邺城一直属于晋国,说明邺县置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32年之前后。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败智氏,瓜分智氏采邑,魏氏北得西河、东得河内,采邑扩大,成晋国三卿之一。邺城封给了魏文侯。《水经注.浊漳水》:“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日魏也。"(读史方奥纪要》也说:“魏文侯七年始得此地,改日魏,寻复为邺。”魏文侯七年即晋敬公十三年(439)。魏文侯得邺后,把它作为太行山以东的军事重镇而重点治理。邺城在魏国的边界地区,距赵国都城邯郸不远,赵国时刻想夺取邺城。《史记·滑稽列传》: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令。依“邺令”一词推断,此时已是邺县但不是魏文侯立县。后又归赵国。公元前369年,即魏惠王元年,赵成候六年,赵、韩联合攻魏,战于浊泽,魏惠王几乎被杀,赵国此时夺取了邺城。《韩非子》“梁车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暮而后门闭,因逾郭而人,车遂刖其足。赵成侯以为不慈,夺之玺,而免之令。”这说明在赵成侯时,邺城属赵国。后,邺又为魏有。《韩非子.内储说下》说到:“邺令襄疵阴善赵王左右,赵王谋袭邺,襄疵常辄闻,而先言之魏王备之,赵乃辄还。
秦并天下后,仍为邺县,属邯郸郡。
西汉汉高祖置邺县(公元前201年),治所邺城。公元前195年,置魏郡,西汉至东汉中期,邺县属魏郡,邺城且为魏郡治所。《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时,邺县曾扩大至磁县。
东汉末曾为冀州刺史部治所,至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取邺城,于此始建邺都,其后曹丕继位,称此为五都之一。
西晋时,邺县属司州魏郡,邺城仍为郡治,建兴二年(314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之名讳,而改称临漳县。
北魏中期,邺县又扩大到今林州市。
东魏天平初年(534年),把汤阴县、安阳县并入邺县。
北齐的设置与东魏相同,《北齐书·路去病传》曾有"邺、临漳、成安三县同治邺城"的记载。
隋开皇十年(590年)邺复旧名(《隋书》卷30《地理志》中记载)。自此邺县恢复其名,邺县治故邺都大慈寺。唐贞观八年(634年)在故邺城西50步,筑小城,为邺县治所(《旧唐书》卷39《地理志》)。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天章阁待制曾孝宽,察访河北,奏废邺县为镇,从此邺县降为邺镇(今临漳县邺城镇)。(《宋史》卷86《地理志》),邺县终于废为邺镇,地位被临漳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