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利用—多地舞等民间舞蹈

(2024-09-01 10:27:19)
标签:

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

多地舞

巴郞鼓舞

民间舞蹈

分类: 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利用—多地舞等民间舞蹈
多地舞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利用—多地舞等民间舞蹈
多地箅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利用—多地舞等民间舞蹈
巴郞鼓舞


多地舞即罗罗舞,是目前甘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等藏族聚居区。多地舞相传起源于甘肃舟曲一些藏族乡里,远古的时候人类狩猎而归,有时在岁末或丰收节日,人们架起篝火,围着篝火转圈而舞。这种吟咏呐喊声和手拉手的活动,就逐渐演化成了一种世代沿袭相传的民间歌舞。现在,遇到传统节日和丰收、祭祀等民俗庆典仪式,甘肃省甘南舟曲县等地的藏族群众便会跳起这种舞。
  多地舞形式多样,风格古朴,民族色彩浓郁。整个表演节奏鲜明,配以歌唱,曲调淳朴,动作洒脱,显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多地舞有赖萨多地、格班多地、贡边多地等十余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各有其表现形式和意义。多地舞开始时会做出头顶三下、脚跺三下的动作,以象征先民开天辟地的功绩,其后便叙述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颂扬这些自然物象的好处。表演过程中以舞姿展示自然景观的奇异变化,天上、草原、海洋等场景各有不同的舞蹈表现形态。
  多地舞是羌文化和藏文化交融的产物,在藏羌文化起源、发展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舞蹈中积淀了藏族人民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凝聚群众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巴郎鼓舞藏语称为“莎目”,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东部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巴郎鼓舞的起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有关,它所使用的特殊道具羊皮鼓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巴郎鼓舞即因羊皮鼓形状及其击打方式而得名。
  根据卓尼当地习俗,每年正月初五为“莎目”的起日,开始跳起巴郎鼓舞,正月十五日为歇日,舞蹈活动至此结束,正月十六日将巴郎鼓供起。巴郎鼓舞一般由1016人组成,每人手持一巴郎鼓,表演时随舞步节奏上下转动手柄。舞蹈以唱、跳为一体。歌声浑厚响亮,鼓声咚咚,舞步雄劲,节奏强烈。曲调节奏沉稳徐缓、雄浑凝重,旋律跌宕起伏。相关曲目流传下来的约有十余种,每种曲目都有曲名、固定的使用程式和相应的舞蹈动作。
  巴郎鼓舞是一种传承至今的神舞,其中包含着古老的吐蕃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具有宗教学、民俗学及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巴当舞古称“播鼗武”,源于古羌人的“祭山会”,是流行于甘肃省岷县中寨镇的一种祭山神的传统舞蹈。过去,生活在岷县北路片的中寨、维新等村社的农民每逢正月都要跳巴当舞进行祭山神活动,以歌舞的形式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巴当舞主要由3个段落组成:1.安场。本村男子在“春巴”的主持下,手摇长柄“巴当鼓”,列队歌舞,共有9段唱词,配合9种舞步;2.敬山神。这是巴当舞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这一段落中,由“春巴”点燃篝火,引领众舞者“拜五方”,然后在新立的秋千下尽情歌舞,此过程有12段唱词;3.扯节勒。所有舞者开始吃饭、喝酒、品茶,集体大合唱。(上述各段落中,所有歌曲均用藏语演唱。)
  巴当舞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我国边陲民族历史发展、文化交融和演变的活化石。目前,巴当舞在当地依然流传有序,保留了一整套完备的程式。

甘肃土族的安召舞是在婚礼、佳节、农闲时跳的舞蹈。由一人或二人领唱,后面跟随数名妇女伴歌伴舞,舞步姿态欢快轻逸,婀娜优美。身穿五色花袖衫的妇女,当她们摆动或举双臂时,犹如彩虹飘扬,给观众似梦幻的感觉。安召舞的曲调高亢嘹亮,节奏明快,随着舞步和歌词内容的变化,曲调也在不断更换。

甘肃蒙古族流传着反映生产、生活及民俗的民间舞,主要有酿酒舞、敬酒舞、鹰舞、安代舞、筷子舞。酿酒舞模仿一些劳动及生活中场面,动作轻松而欢快。敬酒舞的舞蹈者手里端着酒杯,边唱边舞,随将酒敬于他人,接杯的人继而接着起舞,场面极为热烈。

天水夹板舞,是甘肃天水的一种民间舞蹈。夹板,又称云阳板、朝山会。夹板舞的主要动作“行香步”,是从天水玉泉观道教醮祭科仪中衍化而来,属男性队列舞蹈,行进时表演者每人手执一副夹板,双手执夹板的下部,在身体左右轮换击响3下,然后并步双手合揖,称为“行香步”,这种舞步反复进行。夹板舞表演,击打动作刚健柔韧,声音清脆宏亮,舞步整齐化一,神态严肃虔诚。夹板舞除在春节社火中表演外,多次参加民间歌舞会演。1997年,创作舞蹈《丰收夹板》获甘肃省首届群星艺术节银奖。

凉州狮子舞,是流行于甘肃凉州区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唐代传到长安,成了宫廷中不可缺少的乐舞节目,对全国各地的狮子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在宫廷宴会、朝廷仪式中,有西凉伎表演的狮子舞。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在同名长诗《西凉伎》中对凉州狮子舞有详细生动的描绘。凉州狮子舞由武士和狮子配合表演,至今有的武士仍为胡人装扮,狮子由2人或者1人扮演。武士以绣球作引导,用武打动作诱引狮子起舞,场外放鞭炮助威。狮子随着鼓点的节奏,做仰视、低头、摇头摆尾、追逐、舐毛、擦脚、洗耳、朝拜、翻滚表演。群狮舞中的产仔过程表演形象精彩。高台狮子舞惊险绝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