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兰山快活仙
兰山快活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71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利用—临夏花儿等民间音乐

(2024-08-20 16:17:23)
标签:

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

临夏花儿

甘南藏族民歌

裕固族民歌

分类: 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利用—临夏花儿等民间音乐
临夏花儿图书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利用—临夏花儿等民间音乐
临夏花儿图书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利用—临夏花儿等民间音乐
临夏花儿图书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个民族,并一律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又称“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松鸣岩位于临夏州和政县城南23公里的吊滩乡小峡风景区之中,景区由西方顶、南无台、玉皇峰、鸡冠山四峰组成,是甘肃省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也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
  松鸣岩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甘肃省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举行。据《和政县志》记载,松鸣岩每年四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开龙华大会,朝拜者累千巨万,香火甚盛。根据史料研究,花儿在和政县出现应该在明代前期,距今至少已有数百年历史了。
  松鸣岩花儿会有持续的历史传承性和博大的开放包容性,有固定的演唱时间和场合。松鸣岩花儿会上,歌手们除了演唱各种河州令外,还有《牡丹令》,演唱地点或在山坡,或在草坪,或在山口,或在林中,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伴奏乐器有咪咪、四弦子、吱呐、二胡。

莲花山位于甘肃省康乐县西南部,花儿会是莲花山地区群众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辐射三州(地)六县78个会场。此类民歌早在三百年前即已兴盛。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花儿传唱遭到封禁,改革开放以后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
  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规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过程,从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会场会期达6天,历经唐坊滩、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沟门、紫松山等处,参加民众达十万人次以上。
  莲花山花儿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代表性歌手主要有景满堂、丁如兰、张生彩、朱淑秀、米兆仁、汪莲莲等。
  莲花山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代表性曲令有《莲花山令》等。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山区的交汇地带。二郎山位于岷县城南、千里岷山的起首处。二郎山花儿会最早源于岷县的祭神赛会,据考证其形成时间为明代。每年农历五月初分布在境内的18位湫神(龙神)全驾出巡,全程巡域。位于其巡行路线上的村庄分会定点祭祀,祈祝丰收,这样在祭祀地点便形成点蜡、求神、发愿、唱花儿的大小会场达四十多处,其中心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的规模最大。祭祀当天午后,18位湫神依次被抬上二郎山接受官祭,同时祭祀群众赛唱“洮岷花儿”,其时赛会参与人数达十余万,场面极其热烈。所唱“洮岷花儿”,分南北两派,南路派花儿又叫“阿欧怜儿”,演唱粗犷高亢,具有原始美的显著特点;北路派花儿又叫“两怜儿”,曲调自由舒缓,长于叙事。“洮岷花儿”除了具有音乐价值和即兴演唱价值外,歌词的文学价值也极高,它与湫神祭祀一样,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岷县社会发展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宝库。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花儿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我国世界级的非遗项目之一。

宴席曲,如果把花儿称作“野曲”的话,那么宴席曲则可称作“家曲”,主要在村庄、场院演唱。宴席曲一般是回族婚礼上不可缺少的内容,庆贺、祝福、助兴、娱乐是其主要特点。宴席曲曲调婉转柔和,优美轻快,内容都带有喜庆色彩,演唱时还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以歌助兴,以歌祝福,以歌赞美生活,以歌表现诙谐幽默的故事,是回族人民热情、豪放性格的真实再现。

藏族民歌是藏族地区主要的民间音乐形式,它可分为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调等类型。山歌在卫藏地区称为“拉鲁”,康巴地区称为“鲁”,安多地区称为“勒”,是一种在山野里自由演唱的歌曲。劳动歌在藏语中称为“勒谐”,种类甚多,几乎在各种劳动中都有特定的歌曲。爱情歌包括情歌和情茶歌,风俗歌则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诵经调亦称“六字真言歌”,是信佛群众在寺院朝拜神佛时所唱的一种歌曲。
  甘南藏族民歌在藏语中称为“勒”,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种歌唱形式。其歌词和乐曲不通过书面传承,而由艺人口传心授。歌词既有旧传又有新编,常采用旧调填新词的方式演唱,词句往往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曲调变化很少,演唱时不用器乐伴奏。
  甘南藏族民歌可分为颂歌、悲歌、对歌、吉祥歌等,在牧区演唱时往往体现出自由、辽阔、粗壮、高亢的风格,在牧区演唱则更多显示细腻、活泼、流畅的特点。其演唱形式有一人独唱、二至多人合唱两种,而以独唱为主,此外还有趣味性对答式的演唱方式。甘南藏族民歌总体上显现出民族性、群众性、娱乐性的特征,为广大农牧民所喜闻乐见。
  “拉伊”是在放牧、行路、打猎、田间劳动时演唱的爱情歌曲,“拉”意为“山坡”,“伊”意为“歌”,它主要用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音乐情感热烈奔放,音调高亢辽远、柔和细腻,在甘南藏族民歌中独具风格。酒歌在藏语中称为“强勒”,一般在逢年过节、盖新房、办喜事等场合演唱,它节奏自由,充满热情,主要表达喜庆和祝福之意。甘南藏族民歌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广泛流传,其代表作品有《敬酒歌》、《阿香唠唠》等。
  甘南藏族民歌集中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原始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是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音乐学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

华锐藏族民歌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区域,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敦煌文献资料的藏文残卷记载,古代藏人有用民歌作为交流沟通方式的习惯。到公元11世纪,“勒”体民歌成为安多藏区群众最为喜爱的民歌形式之一,逐步繁衍发展起来。作为安多藏人的一支,华锐藏人继承并发扬了“勒”体民歌的形式和内涵,逐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华锐藏族民歌。
  华锐藏族民歌具有生动朴实、通俗易唱和抑扬顿挫的风格特征。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曲、情歌、哭嫁歌、讽喻歌、劝解曲、诙谐歌、迎宾曲等,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其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对唱、齐唱、载歌载舞及问答式等多种,代表作品有《福禄绵羊歌》、《创世纪三部曲》、《席赞》等。
  华锐藏族民歌盛行于各种集庆宴会和生活场合,它集娱乐性、艺术性、地方性、民族性于一体,肩负着文化启蒙的重任,其内容十分广泛,从原始宗教文化到历史地理,从风土人情到社会生产,全面反映了民族变迁历程中华锐藏人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和对和谐自然的广泛认知,在表现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将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内容贯注其中,成为一部华锐藏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裕固族使用的语言有两种,一种称“尧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同属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关系密切;另一种称“安格尔”语,与同语族的蒙古语关系密切。
  从裕固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来看,其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同样的源流关系,歌词格律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此外还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共性。裕固族民歌依题材内容可以分为“叙事歌”、“情歌”、“劳动歌”等,依体裁、功能可以分成“小曲”、“号子”、“小调”、“宴席曲”、“酒曲”、“擀毡歌”、“奶幼畜歌”等。它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歌以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
  肃南县整理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卷》(124首)、《祝福草原》、《裕固家园》、《飘香的草原》等书籍和光盘、磁带。整理搜集了裕固族民歌资料三百一十多首。

甘肃庆阳西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经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传承至今,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它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仅西峰区就有唢呐班社31个,从业人员286名。该乐种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组合与“小件”组合两种。一般乐手都能掌握两件以上乐器,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可随意调动。
  庆阳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后采录的传统乐曲有一千二百余首,编入《庆阳地区民间器乐集成》的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民歌变奏和地方戏曲曲牌三类,代表曲目有《披红挂花》等。
  庆阳唢呐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如“跑报”就是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口传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