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利用—兰州太平鼓等民间舞蹈

(2024-09-16 18:30:38)
标签:

兰州太平鼓

凉州攻鼓子

文县池歌昼

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

分类: 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产品保护利用—兰州太平鼓等民间舞蹈
作者在雅丹魔鬼城

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甘肃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75厘米,鼓面径长4550厘米,鼓重19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有2448人,多的达到108人。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等。兰州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低鼓”、“中鼓”、“高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

武山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农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滩歌镇、洛门镇百泉村、龙台乡、山丹乡等乡镇村庄。它以舞乐为载体,在祭祀中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武山旋鼓舞年代久远,其起源在历史上有牧羊人震狼说、祭祀说、军事说等多种说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山旋鼓舞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祭祀赛社娱乐活动,并分出北部山区旋鼓舞和南部山区旋鼓舞两大类型。
  武山旋鼓舞表演活动于春末夏初举行,届时先由幼童在各村寨敲鼓,引发群众兴致,至端午节形成旋鼓舞高潮。旋鼓舞队组成人员几十至几百人不等,其中旋鼓手动作技巧性强,步履腾挪要求高,一般由青壮年男子充任。旋鼓舞表演有“喊山岳”、“千斤压顶”、“旋风骤起”等典型动作和“二龙戏珠”、“白马分鬃”、“太子游四门”、“丹凤朝阳”等传统套路,表演者在舞动中旋转是其主要特征。整个舞蹈动作刚健、节奏铿锵,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武山旋鼓舞表演主要使用羊皮鼓,它属于单面打击乐器,其形似扇非扇,近于芭蕉叶面。演出中还用到其他物品,包括鼓槌、钹、锣、响铃、幡、彩旗和一些独特的服饰。
  武山旋鼓舞具有独特的陇原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最大特色在“旋”、“鼓”,是武山县特有的文化、娱乐活动,后经文艺工作者不断创编、改良,逐步有剧目适合舞台演出,并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其场面宏大,鼓舞人心,表现了武山的浪漫风情和文化精神,更深层次体现了武山旋鼓的艺术意蕴。
  凉州攻鼓子是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的杨家寨。历史上,四坝镇自汉初至唐、五代时期都是北方众多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明朝以后又有山西、江浙等地汉人迁入,所以,此地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可以说,攻鼓子是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交融并蓄而生的独特西部鼓舞艺术。
  凉州攻鼓子是古代出征乐舞的遗存,所有动作皆体现出“攻”的特征。表演者均为男性,几十至数百人不等,两人为一对,八人为一组,头戴黑幞帽,上插两支野鸡翎,帽边插扇形白纸花,身穿黑色“十三太保衣”(夸衣),足蹬快靴,腰挎红色鼓子,双手握鼓槌。攻鼓子的基本打法可用“双手胸前画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四句口诀加以概括,表演中显现“两足对垒”、“展示三军”、“四门斗敌”、“登高望远”、“套莲花”、“挂阵”等阵形,充分体现出古代武士英勇剽悍、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威武雄壮而又神秘莫测的美感,在当地有沙漠“黑旋风”之誉。
  凉州攻鼓子集娱乐性、艺术性、地方性、自发性和民族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认同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凉州区文化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攻鼓子得到了很好的挖掘整理。19969月,凉州攻鼓子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群星艺术节民间鼓舞大赛,获得银奖。
 甘肃省永登县苦水街高高跷,起源于元末明初,到现在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高高跷是当地一门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艺术,也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一个传统的保留节目。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跷,排成长队,在太平鼓队强大阵容的引导下上街表演。苦水高高跷跷腿的高度达33.3米,居全国之冠。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古称“阴平”,位于甘肃省最南端。其境内林海苍莽,碧水萦绕,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南疆之灵秀,文县傩舞池哥昼即产生于此。
  池哥昼又称“鬼面子”,因表演时头戴面具,亦称“白马面具舞”。在白马藏族语中,“池哥”为山神之意,“昼”表示舞蹈。白马人是古代仇池国白马氏族后裔,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白马藏族没有文字,也不识藏文,却有其独特的语言,民族舞蹈便是他们记录语言的肢体文字,伴随着他们民族的形成而诞生。
  文县池歌昼流传于文县的铁楼藏族乡和石鸡坝、天池等地,它集舞、歌、乐于一体,既带有神秘的宗教气氛,又显示出浓厚的娱乐色彩。池哥昼是山寨群体性活动,有固定的表演形式,它以舞蹈贯穿始终,服饰、道具、舞姿等都有别于其他歌舞样式。池哥昼舞队一般由9人组成,其中4人扮成山神,称为“池哥”;两人扮成菩萨,称为“池姆”;两人扮成夫妻,称为“池玛”;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儿童扮成猴娃子。四个“池哥”和两个“池姆”均戴面具,两个“池玛”一般装束,猴娃子脸抹锅黑,颇似舞台丑角。每年春节期间,各村的池歌昼传人“乐佰”都要组织祭祀活动,从东向西逐村逐户地为村民除恶驱邪、祈福迎祥。活动自正月十三日从铁楼乡的麦贡山村开始,逐村挨户欢跳,大村寨两天,小村寨一天,正月十八日在李子坝、迭堡寨村结束。
  文县池哥昼是遗存于白马藏族生活中的一种原始古朴的群体祭祀舞蹈,千百年来一直承载着白马人的喜怒哀乐。

永靖傩舞俗称“七月跳会”,流传于甘肃省永靖县西部山区杨塔、王台、红泉和三塬等乡镇的汉族聚居村落。据考古发掘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永靖便已出现了祭坛和彩陶纹饰。据《水经注》记载,杨塔、王台一带的小积石山岩堂之内有“鸿衣羽裳”的“神人”活动,被羌人称为“唐述山”、“唐述窟”。另据炳灵寺石窟墨书题记和明代《河州志》记载,唐代永靖曾有过“防秋健儿”戴着假面防御番人抢收麦子之事。作为实物例证,七月跳会中的古旧面具正反映出唐代和明代的文化风尚。
  七月跳会一般在因丰收而酬神还愿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仪式上表演,整个傩舞由下庙、献盘、献牲、会手舞、发神舞、面具戏、赛坛等环节组成。傩舞队由九辖、牌头、旗手、锣鼓手等五十多人组成。两名九辖引领各大牌及会首祈福纳祥,九辖身着八卦衣,手握大刀,走在队形最前面;牌头、会手等头戴红缨鞋帽,身穿长袍彩服,随着九辖的方位变化而变化;锣鼓奏“跳舞”规定音乐。旗手的队形变化有“三回九转”、“跑大圈”、“跳方阵”等。面具(俗称“脸子”)有刘备、关羽、张飞、周仓、曹操、吕布、三眼二郎、阿阳、中、马及红、绿二鬼等三十多面。各庙所用的面具数不等,有的18副,有的36副,其中最精美也最古老的是杨塔焦壑庙面具。
  傩舞戏表演剧目丰富,形式多样。按其演出的内容可分为歌舞型、戏剧型、杂耍型三种。歌舞型以歌唱舞蹈和锣鼓伴奏为表现形式,有《斩貂蝉》、《方四娘》等。戏剧型用人物之间的道白及简单唱腔展开故事,交战时用锣、鼓、钹等助威。每剧演出时间较长,保留着早期戏剧的雏形。主要剧目有《二郎赶祟鬼》、《五将》、《李存孝打虎》、《出五关》等。杂耍里的面具造型滑稽,人物插科打诨,内容幽默可笑,观之令人捧腹。主要有《笑和尚赶过雨》、《庄稼佬》等剧目。
  永靖七月跳会是西北地区傩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蕴含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古代宗教、民俗、音乐、舞蹈等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