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河西走廊的钟鼓楼

标签:
酒泉鼓楼张掖鼓楼武威鼓楼古代建筑产品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河西走廊的钟鼓楼
郝相礼

甘肃永昌县,故称番禾县,是丝绸之路的狭关隘道。在县城中心,耸立着被称为“中天一柱”的钟鼓楼,又名声教楼,据县志记载,晨夕考钟伐鼓,以振文教,故为声教。
永昌钟鼓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修葺于崇桢、顺治年间。此楼为重檐庑殿顶建筑,其规制仿西安鼓楼。台基为夯土板筑,四周包砖,东西、南北两道拱洞可通达四街。楼通高35米,东西宽22米,南北长23米。楼阁二层三檐,下层面宽3间,进深3间,四面置格扇门,左右楹窗,斗拱为双翘无昂,共五踩,卷刹弧线。上层房檐柱向内紧收,面宽与下层相同,上层置宝顶,显得雄伟壮观。站在楼上远眺,可东览凉州胜景,南望祁连冰雪,西看云庄铺翠,北赏柳池漾月。
张掖鼓楼,原名靖远楼,又名钟鼓楼。位于张掖市区中心。据《重修甘州吊楼及靖远楼记》碑刻记载,鼓楼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由巡扶才宽负责修建。清代曾3次重修和修葺。现存鼓楼为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重新修建。鼓楼共两层,建于高9米、边长32米的正方形台上,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通高30多米,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自下层至顶部逐渐收进。四面原有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丹”,南为“祁连积雪”,北为“居延古牧”。东南西北中轴辟门,贯通4条大街。其门额东为“旭升”,西为“贾城”,南为“迎薰”,北门字迹已残蚀,现被刻“镇远”。
鼓楼内有唐代铜钟一口,为合金铸成,微黄带铁青色。铜钟体高1.3米,直径为1.1米,上窄下宽,略呈喇叭形,下口六耳,弧度较直。钟体上铸有图案三层,每层分六格。上层为飞天女,上身袒露,下着长裙,手持花束,赤脚似敦煌莫高窟风格。中层为奔走状的朱雀、玄武等图案。
酒泉钟鼓楼,建于公元346年(十六国时期前凉),是由原福禄县城的东城门改建而成,当时称为谯楼。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扩建酒泉城时,恰好福禄县城的东城门位于县城中心,而保留下来。清代在城楼上设置大钟、大鼓,便改称为钟鼓楼。现存的三层木结构塔形楼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重修的。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外观宏伟壮丽,古朴玲珑。砖色塔基,三层塔形楼全是木结构,高30多米。塔楼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券门通四方,楣头有两彩重檐飞头砖花,原有砖雕“二龙戏珠”、“丹凤朝阳”、“河图洛书”、“福禄寿星”,今已无存。楼下,拱洞中央俯嵌“伏羲八卦”,四门正对东南西北。各门都悬有匾额,各刻四字:“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形象地说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墁道门(马道门)额书“云路先登”。二楼西边高悬“气壮雄关”木匾,与万里长城西端的嘉峪关遥相呼应。登楼远眺,更能体会四门匾额的文心匠意,北边,巴吉林沙漠一望无垠;南边,祁连山白雪皑皑;西边,是通向新疆的广途;东边,祖国大好河山争相迎来。
庆阳钟楼在甘肃庆阳县博物馆(原慈云寺)内。钟楼高15米,分为基、阁、亭三层组合而成。楼基由块石砌成,高达5米,占地约200平方米。第二层是在一层台基上的东北两面以厦房环围,中心再以块石砌成拱顶洞室,南侧开门洞,内砌楼梯上到第三层,第三层为四明柱承托瓦栊歇山顶钟亭,亭内梁柱均以重彩绘画,亭上飞檐凌空。
在钟楼第二层门洞上镶有一块石刻横匾,上有“嘉庆三十九年”等重修铭记。钟楼悬挂的铁钟,高2.55米,口径1.57米,厚0.14米,重量约4000公斤。铁钟铸于金太和元年(公元1201年),以铸有女真文而弥足珍贵。
周旧邦木坊,座落在庆阳县城南街。木坊为木结构,3间,高约10米,长约12米,以中根明柱通顶,柱之上部五层斗拱叠涩镶砌负托坊顶。顶覆瓦,有屋脊,脊瓦面有莲花忍冬花,檐下正中镶匾,楷书“周旧邦”3个大字。匾下横梁题有关修建的文字。柱下两面各砌石椿。椿中有孔以木栓紧砌以固柱根。
正宁罗川古城中保存3座石坊。恩宠坊建于万历十五年(公元1617年),系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为其母刘氏、高氏所建。全以红砂岩石料凿磨镶砌而成,通高约10米,四柱三间五楼,柱两侧有雕作石鼓,坊面浮雕有鸟兽、山水、房舍及人物等画面。清官坊、天官坊均建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系邑人为纪念清官赵邦清所立。均以红砂岩石料凿磨镶砌而成,与恩宠坊型制风格一致,唯规模较小。这3座石坊结构严谨,做工细致,工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