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西夏建筑张掖大佛寺、明代建筑天水伏羲庙

(2024-05-09 08:55:22)
标签:

古代建筑产品开发

张掖大佛寺

天水伏羲庙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

分类: 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西夏建筑张掖大佛寺、明代建筑天水伏羲庙

郝相礼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西夏建筑张掖大佛寺、明代建筑天水伏羲庙
  张掖大佛寺土塔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西夏建筑张掖大佛寺、明代建筑天水伏羲庙
   天水伏羲庙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西夏建筑张掖大佛寺、明代建筑天水伏羲庙
   天水伏羲庙排坊


甘肃张掖以拥有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而闻名。张掖大佛寺创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原寺规模较大,有天王殿、金塔殿、配殿、过殿和牌楼等建筑,现存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

大佛殿是两层楼,重檐歇山顶,周围绕廊。殿顶用青铜瓦覆盖,殿高33。殿呈平面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占地总面积1770平方米。殿正中央塑释迦牟尼涅 像。释迦牟尼像身长34.5,肩宽7.5,脚长5.4,耳朵就有2多长。卧佛为木胎泥塑,金装彩绘,面部贴金,姿态自然,线条柔和丰满,比例均匀适度。面目端秀,表情柔和安祥,两眼半睁半闭,嘴唇微启欲笑,正如殿门左侧一副对联所写:“视之若醒,呼之欲寐。”身后塑有迦叶、阿难等十大弟子,两侧塑有十八罗汉以及佛门诸佛群像,卧佛首足前后,塑有优婆夷、优婆塞立像,这些塑像各具形态,逼真动人,是释迦牟尼涅槃时的聚哀群像。殿内四壁彩绘天女散花、西游记故事等壁画。楼内绘西方极乐世界壁画。殿前有四楼,供信徒环绕膜拜。殿前稍门外壁有方砖刻成的浮雕两幅,其一“入三摩地”,其二“祗园演法”。

大佛殿后为藏经楼,是木质结构建筑。内藏明英宗敕赐给大佛寺的一部佛经,计365种,685函,3584卷。内有《华严经》、《报恩经》和《大唐西域记》等佛门瑰宝。

大佛殿最后面是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相传是用作埋和尚尸骨和头发的。1927年张掖地震时,塔顶已毁,1986年修复,重放异彩。

大佛寺是组建在一个轴线上的完整的西夏建筑群。最引人注目的是殿舍构筑,雕塑彩绘,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水平。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来到张掖,居住达一年之久,在他的游记里,对这座大佛寺的建筑规模之大,塑像制作之佳,赞不绝口。解放后大佛寺进行数次整修。搬来分散残留的古建筑物,修复了山门、牌楼及钟鼓楼等,迁进了原文庙的大成殿、二郎庙的殿堂,以及其他古建筑物,基本上恢复了原来寺庙集群的宏伟规模,千年古刹,旧貌新颜。

甘肃天水市西关,有一座苍柏古槐成荫的太昊宫,群众俗称伏羲庙。这是一座两门三进的庙堂建筑群,有牌坊、庙宇、月台、碑亭、主殿。这是天水地区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占地3733亩。庙内殿宇亭台排列对称整齐,布局规划严谨,屋顶皆饰琉璃筒板瓦,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殿堂亭宇其间镶以古柏37株,古槐1栋,树龄均在400年以上。苍柏古槐与殿宇穿插掩映,无论冬春四季,绿叶长青。“伏羲卦台”为秦州十景之一。

伏羲庙门口,庄严雄伟的牌坊凌空矗立在2多高的石筑台基上。台基长17.6,宽6.5。紧挨牌坊的是大门,为悬山顶建筑,正脊螭吻尾向内,背兽尚全。背部置剑靶以拒鹊,为清代之物。进门前院长52.6,宽32.8。再进为仪门。进仪门为中院,长58.6,宽32.8,为建筑群的主体部分。先天殿高大宏伟,巍然屹立于院子正北高1.7的砖筑月台上。殿宇为重檐琉璃瓦顶,饰螭首。顶上平脊两端有翘首转向内的“鸱尾”,斗拱刻郑云和龙头。门扇饰透花金线艾叶纹,四窗秀花刻二龙戏珠。殿身为双槽十架椽减柱结构,内有金柱8根。殿内上部绘有山河图、藻井顶棚等分为64格,绘64卦。庙堂正中塑着伏羲手持八卦彩塑像,高丈余,浓眉大眼,树叶为衣,赤膊跣足,神情聪慧凝重。先天殿后为第三院,正殿为单檐歇山顶式,面阔5间,进深4间,称神农殿,塑有神农氏像。侧面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等。

据《秦州志》记载,伏羲庙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400多年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清朝曾几次修复,但是基本上还保持着明代建筑的风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中的伏羲生于成纪(今秦安县北)。据说从他才开始了观天地之象,有了历法,又画八卦,创造了文字,教人民知礼节,从事渔猎畜牧生产,而且还造出琴、瑟乐器等。数千年来,伏羲被列为三皇(即伏羲、神农、黄帝)之首,称人文始祖。

黄河渭水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之地。传说中的“伏羲、女娲蛇身而人面”,“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和从天水陆续出土发现“朱渠其内,黑画其外”、上面绘有较多蛇状图案的彩陶,有着一定的关系。到了汉代,在石刻、砖雕、壁画上,可以经常发现人首蛇身的伏羲的图像。据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女娲都出生于天水。这里自古就有“羲皇故里”之称,除伏羲庙外,现存有伏羲画卦台、大象山伏羲窟、华盖寺伏羲窟、陇城女娲庙、天水麦积山北魏早期伏羲女娲交尾壁塑以及风莹、风谷、风台、风沟等有关伏羲女娲传说的胜迹。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传为伏羲诞辰)和农历七月九日(相传为伏羲逝世日),都要在伏羲庙举办大型庙会,进行祭祀活动。也有不少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前来寻根访祖,进行学术研究。天水市还组织盛大的文艺活动、物资交流活动。这种祭祀活动,现已发展成为每年613日的伏羲文化节。伏羲文化也成为甘肃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