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藏传佛教建筑拉卜楞寺、禅定寺

标签:
古代建筑产品开发拉卜楞寺禅定寺文化和旅游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藏传佛教建筑拉卜楞寺、禅定寺
郝相礼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西文化交流,在漫长的年代里,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古朴精美的古代建筑,成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产品。
丝绸之路区域的古建筑星罗棋布,尤其以藏传及汉传佛教建筑、伊斯兰建筑、西夏建筑、土司建筑特色显明。
甘肃拉卜楞寺与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扎什伦布寺和青海的塔尔寺并列,为我国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宗主寺之一。曾经是甘、青、川三省藏族地区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位于夏河县城西1公里处。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转音,意为宫殿。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至1947年完工,历时238年,占地1234亩,建筑面积82.3万平方米。
拉卜楞寺四面环山,大夏河由西向东穿流而过。拉卜楞寺就建筑在大夏河冲积而成的河谷台地上。因台地形如右旋的海螺,所以当地群众称为“吉祥右旋福地”、“聚宝盆”。寺南为曼达拉山(凤山),山上绿树红花,彩石清流,似金凤展翅。寺北为龙山,山上长满茂密的森林似青龙横卧。这里环境清幽,景色宜人。站在龙凤二山远眺拉卜楞寺,只见远近大大小小的金顶,金壁辉煌,十分壮观。
拉卜楞寺有六大扎仓,即闻思院(大经堂)、续部上院、续部下院、时轮院、医药院、喜金刚院。还有十八囊欠(活佛公署)、辩经坛、藏经楼、印经院、十八康拉(佛寺)等建筑。整个寺院建筑粗犷大方,坚实稳固。墙壁的外层都是用大小均匀的青灰色的石英岩砌成,内层用土和茴麻的涂抹,平整光洁。
大经堂为全寺的中枢,是一座藏式和古宫式的混合建筑。屋顶有鎏金铜瓦、铜山羊、铜法轮、金幢、宝瓶等装饰物。前殿为二层建筑,正殿后殿为一层。前殿和正殿之间有一大庭院,是僧侣的辩经场所,两侧有厢房30余间。正殿没有窗户,全靠千百盏酥油灯照明。殿内有大柱117根,都雕有优美的图案,外面都包有精制的绒套。柱间悬挂着绣有精美的佛像图案。两侧是巨幅壁画,绘有护法神和五百佛像。悬挂乾隆御赐匾额,匾额上有藏、汉、满、蒙四种文字,汉文为“慧觉寺”。前殿供奉唐太宗、松赞干布和和该寺创始人嘉木样一世的油塑坐像。后殿供鎏金弥勒佛(铜质),右边为八大菩萨,左边为历世活佛嘉木样舍利塔。还陈列乾隆赐给嘉木样二世的钢刀,清朝历代帝王授给寺院的印鉴、诏诰等。
大金瓦寺是拉卜楞寺最早、最高的建筑。屋顶全是鎏金铜瓦铺成。据传说1片鎏金瓦的价值,相当于64只山羊。寺内有一尊鎏金铜佛,高达10米,是尼泊尔工匠的杰作。这里还珍藏着一部用金银汁写的《甘珠经》,为稀世之宝。
藏经楼是拉卜楞寺经文集中保管的地方,藏书可分经文、藏文文法、哲学、历史、医药、历法、美术、音乐等8大类,计6.5万多卷。值得一提的藏有佛教大百科全书《大藏经》,共有200多卷,还有7万多块木刻印板。
上万间僧房,建于寺院的最低处。僧房外墙的颜色,反映僧侣的等级和地位。一般喇嘛住房用白墙黑门框,活佛用红色,高级活佛可用黄色,甚至用金色的琉璃瓦装饰。
每年正月十五日,是拉卜楞寺传统的“毛兰木”节,即祈祷节。相传在600多年前的正月十五日,是黄教祖师宗喀巴在拉萨获得学位的时间。这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祝愿“牲畜平安”、“五谷丰登”,举行盛大的“晒佛”和“酥油灯会”。拉卜楞寺是藏、汉、蒙人民智慧的结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已成为旅游的热点。
禅定寺,座落在甘肃卓尼县城西北1公里的高台上,是一座仅次于夏河拉卜楞寺的著名寺院。禅定寺始建于元朝元贡元年(公元129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比拉卜楞寺早415年。它原名焦乃寺,为宁玛派(红教)寺院。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后,改宗弘传格鲁派(黄教)教义,寺名改为“兜率论修寺”。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又改名为“静旺寺”。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康熙皇帝赐“禅定寺”巨匾,高悬正殿门头,自此禅定寺名沿用至今。全寺占地50余亩,建有四大经堂及密宗院、囊欠(活佛公署)、僧舍等建筑。正中佛殿,殿顶有4座小塔,塔外涂金,阳光照在塔上,光芒四射,雄伟壮观。禅定寺共辖100寺,除柏古寺及古加寺属红教外,其余98寺均为黄教。禅定寺有喇嘛300人,藏有闻名于世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可惜毁于1928年兵燹。《甘珠尔》刻本,现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有一部。现寺于1981年重建,有大经堂、满经堂、僧舍等建筑,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禅定寺濒临洮河,站在寺前俯视,日夜奔腾不息的河水,激石成珠,浪花飞溅。尤其是冬观洮河流珠,风景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