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从四角坪遗址到雷台汉墓

标签:
四角坪遗址雷台汉墓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从四角坪遗址到雷台汉墓
郝相礼
1969年发现的武威雷台东汉墓遗址,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除出土艺术造诣很高的铜马车、铜俑和各种精美的铜质用具外,还有各种金、银、玉、骨、漆器等随葬器共达230多件。其中足踏飞燕的铜奔马,是一件罕见的古代艺术品。铜奔马身高34.5厘米,长45厘米。造型矫健精美,活泼生动。它昂首啸鸣,飞跃奔驰,头向左微微昂起,口鼻微张,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飞燕,飞燕展翅回首注目惊视。据考证这是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无名艺术匠师的杰作。
铜奔马的作者,以娴熟精深的技巧,让奔马的三足腾空,右后足轻轻踩在展翅飞行的燕子背上,把奔马所具备的力和速度,融合成为充沛的气韵,浑然一体地贯注在昂扬的马首、饱满健壮而呈流线型的躯体和四条正在飞奔的腿及踏石有迹的马踏上。虽然它把全身着力点集中于一足,却完全符合于力学平衡原理,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手法,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件艺术珍宝。因而成为中国旅游标志,在应邀赴纽约、伦敦、巴黎等地展出时,以其特具的文物价值和艺术魅力,博得广大观众的喝彩。甘肃以马踏飞燕为题材,运用我国传统铸造技术,仿制铜奔马,已成为礼品和旅游商品,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王符墓,位于镇原县北塬。王符,字节信,东汉安定郡临泾县(今镇原县)人,约生于章帝建初年间,卒于桓帝末年或灵帝初年。《后汉书·王符传》载,他平生“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王符墓陵园占地3亩,因有围墙,墓冢为混凝土基座,陵园内外广植苍松翠柏。墓前立有石碑三通,一为王符墓碑,二为重修汉处士王符墓碑,三为重修陵墓捐资者姓名。现已成游览胜地。
灵台县是举世闻名的医学家皇甫谧的诞生地。皇甫古墓在距县城2.5公里的独店乡张鳌坡村边。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他一生“以著述为务”,医、文、史并茂,成为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先后著有《高士传》、《帝王世纪》、《列女传》、《玄晏春秋》等名作。他最后完成《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早在唐代,此书就被列为太医院学习和考试医生的内容之一。自南北朝后,此书传到日本、朝鲜。国际针灸协会曾把它列为必读的基础教材。
皇甫谧秉性耿直,饱学而不仕,40多岁时归故里隐居。临终前嘱童灵、方回二子:芦席简葬,不留生迹。他病故后,其子遵其遗命薄葬于他的生地,此处被称为“皇甫古冢”,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高1.7米,底经8米,占地4500平方米,周围树木掩映,松柏常青,吸引了诸多的中外游人前来凭吊。
东晋壁画墓,是1977年7月在酒泉市城西北的果园乡丁家闸村发掘的,是甘肃河西走廊东晋壁画墓的第一次发现。在果园乡至嘉峪关市新城乡之间,分布着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巨大墓葬群,东晋壁画墓就在这个墓群南端的陶家庄。
壁画墓距地表深12米,封土残高2米,前有长33米,宽1.42米的斜坡墓道通向墓室。墓室全用平砖垒砌,分前后两室。前室四壁及顶部面满彩色画面,后室只在后壁施画。壁画保存基本完好。用色有朱砂、赭石、石绿、石黄、白、灰等。壁画内容前室分天景、人间、地下三部分。天景有日、月、龙、羽人、东王公、西王母、三足鸟、九尾狐、天马、白鹿、庆云、山峦和服兽图;人间有墓主人燕居行乐园、坞壁、农耕、扬场、畜牧、采桑、花桑、花圃、园林、家禽以及椎牛、宰猪、庖厨等场面;地下部分绘有房屋和象征承载大地的神龟,后室绘有奁、盒、扇子、佛尘、弓箭、绢帛、丝束等。据壁画所反映的舆服制度分析,墓主人的身份应在王后之列。
酒泉丁家闸壁画墓的发掘,对研究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制度、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生活及文化思想等,都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此壁画墓的壁画构图严谨,层次分明,技法娴熟,敷彩鲜丽,对于研究丝绸之路壁画艺术的渊源提供了借鉴资料。
南宋时期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抗金民族,英雄吴玠之墓在今徽县城东北隅吴山。山上古柏成林,苍郁参天,芳草丛生,青苔满地,环境十分幽雅。墓冢呈半球状,冢前立墓碑,碑文为抗金名将四川宣抚史胡世将所撰。
吴玠(公元1093—1139年),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县)人,后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在南宋抗金史册上,吴玠与弟吴磷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抗金战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在和尚原(今陕西宝鸡南30公里)和仙人关(今甘肃徽县虞关)两大战役中,他用以步制骑的战略战术,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冬十月授镇西军节度使,又因仙人关战功,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秋七月晋升为奉宁、保静军两镇节度使。成为南宋初第一个以军功而进爵的将帅。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宋金议和,由于他功高名著,宋高宗封他“特进开府,仪同三司”,迁任四川宣抚使。同年病故于仙人关军营,终年47年。孝宗时追封涪王,谧武安。吴玠墓196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元墓群,位于漳县城东南2公里的徐家坪东坡地,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家族的墓地。墓区呈三角形,自西向东倾斜15度,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于蒙古海米失已酉(公元1249年),止于明万历丙辰(公元1616年),历经14代,360多年。据《重修漳县志》载:“南山在城南五里,一名汪古山,元陇右王汪世显墓在东麓。”据史书记载,汪氏族系旺古族,金、元、明三代,累官多人,史书有传记及列名者30余人。从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至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汪氏家族死后多葬于此。
1972年以来,先后发掘清理墓葬17座,出土陶、铜、竹木、金、玉、丝织物,墓志铭等各类文物728件,其中元代的衣帽,木房屋模型与花草飞鸟纹瓷坛极为珍贵。已发掘的墓葬,均由墓门、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有方形覆斗顶、卷顶和盝顶式等形制,还有竖穴土坑墓。有的墓室内用画像砖反映出墓主人或当地人民生活场景;有的用壁画反映了天上、地下和人间的神话故事;有的砖雕二十四孝图还有白鹤、花草、天马、牡丹和飞天等砖雕。如M20的壁砖为自下而上的四平起墓,然后再侧平交至垒砌、侧立砌,砖上有刻花。垒到1.5米后,再仿木构建筑交错筑砌7座四廊楼台,棂窗华丽。门侧雕阍人侍立,门内刻主人端坐。楼阁檐下雕斗拱,檐椽最后逐次分收,砌成攒尖顶,顶中悬挂铜镜。墓室内置三棺,棺前有供桌,桌上设盅、碟及供果。汪氏之墓群不失为元代风格奇巧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