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从秦西垂陵园到马家塬战国墓地

标签:
秦西垂陵园马家塬战国墓地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从秦西垂陵园到马家塬战国墓地
郝相礼
甘肃处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荟萃之地,文化交流、冲突绵延几千年,名人辈出,他们的墓葬,成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产品之一。
经过多年发掘和研究论证,国内考古学家在天水和陇南交界的礼县发现了秦始皇祖先的坟墓。秦始皇祖墓共有中字形大墓4座,瓦刀形车马坑3座。此外,附近山上还有规律地分布着200余座中小型墓葬。陵园中已发掘300多件惊世文物,包括大量的青铜器和金、玉器,其中1组9件套的秦编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1套9件一体的秦青铜编钟。
这个名为秦西垂陵园的秦始皇祖陵,已被历史尘封约2800多年,是1993年意外发现的。至于墓主人,考古专家认为可能是秦庄公、襄公或文公。
据历史文献证实,秦人共有四大陵园。1974年,中国发现始皇陵园;1987年又发现了秦人第二、第四陵园——雍城陵园、芷阳陵园。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秦始皇第一祖陵,坐西向东,墓主头西脚东,与前三大陵园完全一样。长达100多米的中字形墓葬,显示出秦人喜好建造巨陵大墓的特点。从地理位置看,陵园“两河夹一山”的独特地势也完全符合秦皇家陵园“风水”取向。
由于秦人四大陵园中三座都在陕西被发现,秦始皇第一祖陵却在甘肃被发现,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意味着秦朝虽然定都咸阳,但甘肃礼县才是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中国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上,秦始皇祖先坟墓所在地和秦文化发祥地一直是困扰世人的谜。至今,两大谜团终于大白于世。秦始皇第一祖陵的发现,填补了先秦文化的研究空白。不仅为研究秦早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到咸阳的发祥直至统一全国的渊源流变也得到了系统可靠的解释。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自2006年始共发掘墓葬60余座。2006年在1至3号被盗墓的清理中就出土金、银、铜、铁、陶、骨以及玛瑙、釉陶珠等文物2200余件,所以在当年就被列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三座墓葬的结构形式新而独特,墓道、车坑、墓室为一体,台阶式墓道,下接车坑,车坑侧面(北)开偏洞作为墓室。墓道中各发现随葬车4乘、墓室各一乘,车乘装潢极度豪华。这类车乘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
墓室内的车用金、银、铜箔制成的各类动物饰片对车箱、侧板进行装饰,用金、银箔制成的各类牌饰对车轮各部位进行全面装饰,使其在外部看不到有木制痕迹。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错金、银、铁制车构件和金、银、铜车饰品,以几何图案和动物为主。一件青铜茧形壶底部有阳铸铭文“鞅”,带有典型的秦文化特征;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金、银、铜饰品如:虎、大角羊等、有着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出土的海蓝色釉陶杯和大量的釉陶珠,有着浓厚的西域文化特点;出土的铲足鬲和陶器,又有着强烈的戎人文化风格。
从墓葬的型制、出土器物及装饰极尽华丽、规格甚高的随葬车乘分析,这批墓葬应是一支戎人首领的墓地。初步推断这批墓葬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墓葬出土的一批尚不知金属成份的动物饰件、俑、车构件等,为我国冶金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李广(公元前183—119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汉名将,善射精骑,勇猛矫捷,世称“飞将军”。久经沙场,戎马征战40余年,胜70余战,屡立战功,封为汉中郎。曾任右北平、陇西等7郡太守。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迷道误期,激愤自刎疆场。李广的英雄业绩,深为后世缅怀,唐代诗人王昌龄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诗句感慨。杜甫流寓秦州时,也曾以“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的诗句赞叹。
广李墓位于天水市区石马坪,墓上镶置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立“汉将军李广墓”碑,墓冢高出地面2.3米,墓前有高达5米的碑塔。墓道两旁有高大的石马两匹。据考证李广墓为“衣冠冢”。另有天水西关飞将巷,相传是李广故里,原有“飞将故里”石碑,巷前有牌坊,额题“汉飞将军李广故里”。
赵充国(公元前137—公元前52年),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西汉军事家。随着武帝开发河西的事业而移居令居县(今永登县),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将领。武帝时任东骑将军长史,昭帝时官至护军都尉后将军,宣帝时,封为营平侯。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年逾70的赵充国,督兵西垂,挫败诸羌进犯,并再三上书,提出“寓其于农,以兵屯田”的主张,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减轻了人民残重的徭役,以适应当时战争的需要。
赵充国之墓,位于清水县城西北1公里的牛头河北岸李家村。据《清水县志》记述,自宋代以来,在墓区修建了祭亭,祠堂等多处建筑,清嘉庆、道光年间重加修理,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复修亭殿并筑围墙,墓地丛树成林,景色宜人。这些建筑在解放前已被毁掉。
墓区现存封土冢,呈圆锥体,高2.5米,底径6米。冢前有碑亭两座,内立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汉后将军营平侯公讳赵充国之墓”和清道光乙酉年(公元1885年)“汉故将军营平侯之墓”的石碑。
赵充国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围墙进行了复修,新建碑亭,修整墓冢,植树绿化,使墓区更为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