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史前文化遗址

(2024-03-23 19:39:53)
标签:

古代文化遗址产品

大地湾遗址

南佐遗址

马家窑遗址

分类: 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史前文化遗址

郝相礼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史前文化遗址
  大地湾遗址博物馆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史前文化遗址
      南佐遗址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史前文化遗址
   马家窑遗址彩陶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丝绸之路甘肃段先后在黄河流域及其支流渭河、洮河流域,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古代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及出土文物,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闪烁着中国古文化的光彩,昭示着甘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通过保护、研究和利用手段,建设考古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将古代文化遗址开发为文化旅游发展的特色产品,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古代文化遗址产品开发的重要问题。

自从1920年在庆阳华池县发现我国第一块旧石器之后,甘肃到目前发现了20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仅陇东就有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环县楼房子、刘家岔,庆阳巨家原,镇原平泉黑土梁,华池赵家岔等旧石器时代时期遗址,它们足以说明,大约距今2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陇原大地劳动栖息,他们用原始简陋的石制工具,切割兽皮,敲骨吸髓,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同时也创造着人类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赵家岔,位于庆阳华池县西南45公里的山川里,泾河支流柳树河蜿蜒南去,旧石器点位于柳树河东岸,这里有山洪冲刷而成的一个山洞,故名洞洞沟。很早以前当地群众就在这里挖掘“龙骨”。1920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桑志华在盗掘中获石片2件,石核1件,动物化石若干。这些文物被世界考古界公认为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也打破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文化遗址的主观臆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至目前,中外考古学家在甘肃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渭河流域已发现了数以千计的距今3000年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文化类型看,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这些遗址反映着黄河上游及甘肃灿烂的古代文化。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座落在清水南岸的第二、面积32万平方米,保存着距今5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它以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面貌保存好而享誉考古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地湾遗址经过17年的发掘,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出土陶、石、骨、角器等各类文物8100件,清理各时期的房址240余座,窑穴和灰坑342个,窑址38个,墓葬79座,收集各类兽骨标本17000多件。由此可见,大地湾是古代原始部落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大致可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三个部分。

居住区房屋种类很多,延续时间约3000年左右。早期房屋的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有住室、灶炕等,面积约20平方米。中期房屋面积达60平方米。晚期出现殿堂式建筑,总面积达42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正室、左右侧室、后室、前门及附属建筑等四大部分。

制陶业在当时已比较发达。种类有汲水、贮物、做饭等用具。形状有盆、瓶、钵等。陶器均为夹砂红陶,质地较松,陶色不均匀,全部为手制。彩陶的图案品种很多,值得着重提出的是人头形器口的彩陶瓶和变体鱼纹彩陶大盆。彩陶上的记事符号,是研究文字起源的重要资料。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石斧等。在F411房的地画,是我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墓葬均为人仰身直肢葬,均有随葬品。而女性的随葬品往往较男性多一些,说明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大地湾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即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之后的常家山下层文化遗存,上下跨越3000多年。所谓仰韶文化,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阶段的文化遗存。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命名。仰韶文化的分布大体以黄河中游的河南、山西、陕西为中心,西至黄河上游及支流渭河、洮河流域。常家山下层文化发现于甘肃镇原县常家山遗址而命名。像大地湾这样年代久远、内涵丰富、保存完整、价值很高的遗址是罕见的。它的发现、发掘,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中华文明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考古科学研究、文化交流、旅游观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南佐遗址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坐落于泾河一级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西部,1957年调查发现,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199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两个阶段6次考古发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座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墙建筑F1。为理清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客观认识其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地位,2021年、2022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南佐遗址展开第三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确认南佐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中心聚落,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51004700年。

主要发现:第一,发现了由9座夯土台围成的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第二,发现了年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 第三,发现了5000年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第四,“宫城”内出土了大量制作水平高超的高等级陶器第五,发现大量炭化水稻。在F1东侧祭祀空间,发现了数百万粒炭化稻米,这在黄土高原地区前所未见,同时还发现大量的猪骨等。

仰韶文化在社会形态上属于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陇东庆阳地区分布很广泛,遗存很丰富,尤其在庆阳南部的平原及河谷阶地分布最为稠密。遗址分布几乎与现代村庄相当,可见仰韶先民的盛况在当时是空前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古遗址至今仍然是现代人的定居之所,这是耐人寻味的,足以说明我们先民的聪明和智慧。

庆阳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含有半坡、庙底沟和西王村三种不同类型。它代表着时代的早、中、晚期,反映了仰韶文化在本地区延续的漫长过程。半坡类型的遗址,器型较单调,常见的器物有葫芦形口尖底瓶、黑宽彩带纹敞口陶钵、夹砂弦纹和绳纹红陶罐等。庙底沟类型的遗址和半坡类型遗址多为共存,钩叶圆点纹彩陶盆、大型泥质灰陶曲腹盆、敛口小平底对顶三角纹陶钵和夹砂红陶瓮等是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物。西王村类型的遗址,陶器以橙黄色居多,器型主要有宽沿上折浅腹盆、口沿内有棱线的小平底钵、齿状假圈足碗等。

庆阳地区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遗址有宁县董庄、合水县孟家桥、庆阳县麻家暖泉、镇原县川口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遗存多与半坡类型的遗存并存,内涵比较单一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合水县东关、正宁县吴家坡、宫家川、罗儿沟圈以及宁县店子沟等。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的遗址比较多,已进行过发掘的有正宁阳坬遗址和南佐疙瘩渠遗址。另外比较典型的还有正宁县周家、宁县杨庄小坡、镇原县大寨川口等遗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