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南石窟群(三)

(2023-04-30 10:46:56)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

陇南石窟群

华盖寺石窟

法镜寺石窟

八峰崖石窟

分类: 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南石窟群(三)

郝相礼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南石窟群(三)

作者于甘肃西和县七巧浮雕图

 

华盖寺石窟位于甘谷县十里铺乡二十里铺村东的南山坳。这里南倚群山,北傍渭川,山势险峻,壁立千仞。石窟开凿在渭河南岸华盖山腰刀削斧劈般的万丈悬崖上。山巅华丽,略至宝盖形,故名华盖寺。有单式或复式窟龛25个。现存雕塑30余身。相传山下原建寺院一座,大殿覆盖铁瓦三行,又名“铁瓦寺”。华盖寺石窟最高处三眼洞内塑释迦牟尼像,绘唐僧取经图。其他多为儒道神像,为明清时期作品。只有伏羲塑像,头额长角,和天水伏羲庙塑像略有不同,有龙人之意。无量祖师窟有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的题额。

据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壁题所载,华盖寺石窟创建于元代,清时重修。石窟开凿年代待考。最高一窟距地面66,窟深5.2,宽2.1,高1.9,内有释迦牟尼塑像和壁画。其余窟内有千手千眼佛,无量祖师,伏羲像,多系清代作品。

据《伏羲县志》记载,明嘉靖时,兵部员外郎杨忠憨公继盛,因劾大将仇鸾误国,被谪,道经伏羲,登此石窟题诗于壁上:“望驰三塞外,身在半天中。回首长安近,如何云雾蒙。”形容窟之高,寓意对严嵩父子专国政的不满之情。

华盖寺地处古丝绸之路正道上,可见当时这条大道的畅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同时开凿华盖寺地段的渭河与这条中西商贸文化通道呈平行状态,在地理的几何造型上别有意趣。这也反映了河东石窟分布的特点,沿丝绸之路两旁,沿河两岸。河东石窟从多分布在黄河两岸、渭河两岸、泾河两岸、蒲河两岸,有河必有峡谷,有峡谷必有绝壁,为开凿石窟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在西和县城北12公里的石堡村,五台山支脉永来山自西向东蜿蜒,状若飞龙,翱翔于漾水之滨。飞来山北接深遂险峨之塞峡,南枕天然独立之石堡城,塔山烟云遥遥相望,杨戬斩莽洞依稀可辨。法镜寺石窟就开凿于飞来山南北两侧的山岩上。祁(祁山)西(西和)公路如银链将塞峡、石窟、石堡连接在一起。唐代诗人杜甫从秦州赴同谷时,路经其寺,并写下著名诗篇《法镜寺》。诗中歌咏法镜寺妩媚多姿的幽雅情景,“婵娟碧藓净,萧摅寒箨聚。”“池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法镜寺原是窟前建筑,山环水绕,建造宏丽。杜甫诗中有“洄洄山根水”、“愁破崖寺古”、“朱甍半光焰,户牖粲可数”的诗句予以记咏。据说明清之际,殿宇被大水毁,将法镜寺移建在五台山,现在已倒塌。现保存清代重建法镜寺的三通碑,即康熙岁次戊辰年(公元1688年)孟夏三月的《夏建五台山发镜寺碑》,康熙丁年(公元1707年)的《法镜寺碑记》,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四月的《重修五台山发镜寺碑》。

法镜寺石窟创建的时代从北魏至唐代,分为南北崖两个单元,现存31窟,有造像13尊。其中南崖15窟,北崖16窟。7号窟最大,高宽各8,深1。最小的窟是11号窟,高宽各0.8,深0.5。窟形有长方平顶形,方楣四面坡形,穹窿形,中心塔柱形4种。法镜寺石窟由于石质松散,不宜精雕细刻,故采用石雕、石胎泥雕、彩塑等方法造像。造像凝炼简括,大劈大开,形成写意传神的风格。遥望几尊大佛庄严肃穆,显露慈悲睿智的神情,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智慧,它为研究我国石窟制作艺术、雕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相传仇池国王笃信佛教。西晋元康年间,仇池国中大旱,氐王杨茂搜在八峰崖石窟山脚下的寺湾里建造寺院,聘请僧人祈祷求雨,正巧碰上瓢泼大雨,山洪暴发,一夜之间将寺院荡涤无余。茂搜嗟叹不已,郁闷不乐。正在此时,忽有大臣发现寺湾的殿宇却完整无缺地移到高地百仞的悬崖之上,就这样形成了八峰崖石窟。八峰崖石窟对研究氐羌族文化和佛教的传播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八峰崖石窟位于甘肃西和县城南约35公里的石峡乡西侧的崇山峻岭中,与仇池山遥遥相望。群山间八峰峻起刺天,飞崖凌空劈雾。八峰之中唯有一峰,山体相对高程约200,山腰有高约15,长约60的天然岩穴,原岩穴内建造殿宇14间,造像200余尊。石窟始建年代待考。唐代诗人杜甫自秦州(天水)去同谷(成县)途径这里,他在《石龛》诗中有“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愁歌上云梯”的句子。据明代万历年间石碑及《陇右金石录》记载,明代以前窟龛建造已处于完善阶段。现存泥塑造像90余尊和部分壁画,还有明万历时所镌石碑一通,清代石碑五通。全窟共14龛,分上下两层,上层10龛,下层4龛。造像中有宋代菩萨,元代三佛,明代弥勒佛等。其中第10龛的弥勒佛,高4,塑造精细,神态生动。下层一龛的三世佛,虽经历代多次装修,但从造像服饰、体型、面部神韵看,属宋代雕塑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