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南石窟群(二)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陇南石窟群仙人崖石窟水帘洞石窟大像山石窟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南石窟群(二)
郝相礼
作者在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
在甘肃天水北道区东南45公里的朱家后川,座落着国务院公布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之一的仙人崖石窟。这里群峦迭嶂,岩壁万仞,松涛滚滚,鸟语花香。相传过去常有人隐居于此修行,故名仙人崖。又因深夜有灯火自崖石飞出,故以“仙人送灯”的美称列入秦州八景之中。
仙人崖石窟的建造年代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绵延1600余年。宋代称“华严寺”,明代永乐皇帝赐名“灵应寺”。现保存北朝、宋、明、清等朝代的塑像197身,壁画87平方米,还有明清两代建造殿宇27座54间,多数建于天然岩庵下和岩壁奇峰之颠。仙人崖石窟由东庵、西庵、宝盖山及 珠山五峰组成。西庵为天然岩洞,其形状如覆孟,又名虾蟆咀,长80余米,深10余米,可容万余人。岩洞下平基上建造殿堂14座36间,其中主佛殿为明代建筑,还有明代石碑。东庵也是大岩洞,长70余米,深8米。殿宇罗汉堂为明代建筑,主佛两侧塑十八罗汉,神态自然,表情逼真。同时还保存着明崇祯四年(公元1632年)铸造的铜佛3身,高0.55米。东西庵之间有一孤峰,叫瓛珠山,沿羊肠小道可曲折攀登峰顶,顶上古柏参天,建有望云楼和无量殿,是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建造的。瓛珠山与宝盖山之间又有一孤峰,望之如塔,山上有燃灯阁,相传这里原有天然仙灯,内有明代造像燃灯佛。再上为玉皇阁,内有7身塑像。燃灯阁下至东南方有涅槃庵,塑像保存完整,尤其是十大弟子化身像,表情生动,富有人间情趣。瓛珠山与燃灯阁之间平坦处原有七贞观,现仅存南殿铁棒磨针残像。南庵保存有珍贵的北魏小影塑和宋代摩崖悬塑作品。仙人崖石窟原建筑规模较大,有瓛珠山、宝盖山、南庵千佛崖、卧佛洞、梯子洞、罗迦洞、石莲洞、文昌洞、圣母殿、大雄殿、菩萨殿、达摩阁、三官殿、高僧塔、舍利塔、插剑崖、仙人送灯崖、方神殿、莲花寺、七贞观、燃灯阁、玉皇阁、无量殿、钟镂、戏楼、看楼等。
仙人崖石窟不仅以天然岩洞和风景优美著称,而且有珍贵的早期塑像,明清殿宇、铜佛,还保存有佛经、石刻等。仙人崖为陇上著名风景胜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游人络绎不绝。
水帘洞石窟座落于甘肃武山县榆盘乡钟楼湾村东南2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钟楼山山势奇伟挺拔,突兀壮观;山坡绿树成荫,山花烂漫。钟楼山峡谷中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水帘洞中泉水清澈,涧溪流水潺潺,景色幽静宜人。武山水帘洞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后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代,历代屡有修建。现有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4个单元。其中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
拉稍寺又称大佛崖,是在一块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释迦牟尼佛,连同佛座高达40余米,比麦积山东崖大佛高一倍。佛座属仰俯莲座,莲瓣间层列有狮、鹿、象,或站或卧,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态生动,造型艺术水平较高。拉稍寺的壁画约占整个崖面的三分之二左右。现存壁画很珍贵。大佛之上架设木构遮檐,全长31米,进深约3米。檐下施高大斗拱,均为六铺作出三抄,重拱计心造,遮檐望板做成方格藻井,耍头上悬挂风铃,清脆悦耳的风铃声,幽扬回荡于峡谷之中,使游客眼观建筑、雕塑、壁画,耳听铃声,视听感觉交互作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拉稍寺内保存有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公元559年)的摩崖阴刻楷书题记,十分珍贵。从题记可知,拉稍寺是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尺迥与姓名不详的比丘合建的,后经隋、唐、元几度重修,其间经历了五朝8个世纪,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各时期的石窟艺术作品。千佛洞因壁画千佛而得名,又因有摩崖影塑七佛,俗称“七佛沟”,位于拉稍寺西北约1公里的天然岩洞。壁画和悬塑均分布在岩洞一侧的崖面上,由木桩栈道将壁画和造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造像略同于炳灵寺169窟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造像风格,刚健淳厚,作风古朴。下部造像不同于上部的手法,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遗风,特别是菩萨像丰盈清秀,又颇具北周特点。这些作品是研究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水帘洞和显圣池的崖面上还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像巨幅壁画。水帘洞也是天然岩洞,尤其是以保存北魏早期供养人榜书“售阿”和“梁阿帛”的墨书题记弥足珍贵。新建殿、台、亭、楼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虽然都是近代建筑,但布局合理,工艺精巧,独具洞天布景的妙趣。尤其以菩萨楼最为高大华丽,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满挂楹联匾额,引人入胜。洞内“四圣宫”旁的“笤帚树”,枝干交叉盘绕,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在甘肃武山县城西南35公里的马力乡杨家坪村西的石渭山半山腰上,座落着木梯寺石窟,它离地面有1000多米,南北横跨九梁十沟,长约500多米。三面为悬崖绝壁,只有北侧有山门可进寺内。山前榜沙河向北流入渭河,武(武山县)漳(漳县)公路沿河谷越过石窟,旅游十分方便。相传在木梯寺所在的绝壁上架有长达数丈的高大木梯,可攀登入石窟,故称木梯寺。这里层峦叠翠,绿树成荫,山寺宛如数十颗碧玉珠镶嵌在山崖茂林中,独具凿山导伊流,中断在天辟,殿宇邻削壁,精舍绕层荫的迷人意境,为武山名胜之一。
木梯寺石窟现存窟龛18个,殿宇4座,保存各时期的造像80余尊,壁画234幅。其中,5、7两窟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窟形有方形平顶,方媚穹窿顶,四面坡顶和矩形等。据明代重建寺碑载,木梯寺石窟“初建于汉,自汉迄唐,历代经营,内有十殿九洞二砖塔,二塔无迹可考。最西有石佛一尊。明洪武初经林僧党郁刚重建,自万历十五年有平凉府隆德县居士任演明捐资重修。”初建于汉末未必可信,但从造像和壁画风格看,有魏、唐之风。木梯寺石窟的始建年代定为唐、五代、宋、明续建和重修。木梯寺在明代前已有石窟造像,从现存窟龛造像风格看,有一部分颇具北魏、唐代雕塑风格,是研究我国石窟艺术、雕塑艺术的宝贵资料。
大象山,原名龙旗山,这座山从正面看像一面旗,横看像飞腾的巨龙,因此得名。后来因为山上有23.3米高的大佛,改名为“大像山”。赵朴初先生根据“大像山”的历史和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称大象更为合适。现在称为大象山。它座落于甘谷县城西南约3公里处。
据《读方舆记要》记载:“县东南五公里有大像山,颇高耸,缘阁道可登,上有隗嚣歇凉台。”又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石岩上有大像一躯,长九丈。自山顶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阁道可登,盖自古为圣迹也。”与敦煌、炳灵寺石窟相比,洞窟的制式、佛像的形态、服饰,和盛唐时期的作品有相似之处。由此推断,大像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完成于盛唐,历经300多年。原有石窟22个,现存17个,殿宇亭阁12处。
大象山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中部山崖中释迦牟尼大佛,高23.3米,胸围10.4米,石胎泥塑。大佛面貌丰润,螺发高髻,上着袈裟,下着短裤,袒胸赤足,结枷跌坐于莲台上。传说释迦牟尼从他母亲右胁出生,堕于莲花上。莲花象征洁净,因此释迦牟尼坐在莲台上。大佛四面塑飞天,凌空展翅,飞翔自如。还有菩萨、达摩等塑像。
大佛洞两旁,依山修有长廊,婉如一条彩带缠绕腰间。长廊上窟龛相连,巍峨雄壮。山上楼阁鳞次栉比,有土地庙、墨子殿、伏羲殿、接引佛殿、文昌阁、鲁班殿、财神殿、韦陀殿、无量殿等,堪称陇上石窟风景名胜。
大象山,原名龙旗山,这座山从正面看像一面旗,横看像飞腾的巨龙,因此得名。后来因为山上有23.3米高的大佛,改名为“大像山”。赵朴初先生根据“大像山”的历史和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称大象更为合适。现在称为大象山。它座落于甘谷县城西南约3公里处。
据《读方舆记要》记载:“县东南五公里有大像山,颇高耸,缘阁道可登,上有隗嚣歇凉台。”又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石岩上有大像一躯,长九丈。自山顶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阁道可登,盖自古为圣迹也。”与敦煌、炳灵寺石窟相比,洞窟的制式、佛像的形态、服饰,和盛唐时期的作品有相似之处。由此推断,大像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完成于盛唐,历经300多年。原有石窟22个,现存17个,殿宇亭阁12处。
大象山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中部山崖中释迦牟尼大佛,高23.3米,胸围10.4米,石胎泥塑。大佛面貌丰润,螺发高髻,上着袈裟,下着短裤,袒胸赤足,结枷跌坐于莲台上。传说释迦牟尼从他母亲右胁出生,堕于莲花上。莲花象征洁净,因此释迦牟尼坐在莲台上。大佛四面塑飞天,凌空展翅,飞翔自如。还有菩萨、达摩等塑像。
大佛洞两旁,依山修有长廊,婉如一条彩带缠绕腰间。长廊上窟龛相连,巍峨雄壮。山上楼阁鳞次栉比,有土地庙、墨子殿、伏羲殿、接引佛殿、文昌阁、鲁班殿、财神殿、韦陀殿、无量殿等,堪称陇上石窟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