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一)

(2023-06-07 19:48:10)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

甘肃石窟艺术产品开发

敦煌石窟艺术产品开发

佛教石窟保护利用

分类: 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

郝相礼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一)
作者在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对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保护和开发利用,把资源做成产品,把产品做成景区,实施市场化营销,将产品化、景区化、市场化,作为塑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品牌的着力点。

据中国史书记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前2年,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当时大月氏王派使臣伊存口授汉博士弟子《浮图经》。大月氏原居丝绸之路区域的甘肃一带,后遭匈奴攻击,公元130年左右西迁至大夏,这里是中国经印度前往西方的商道。公元1世纪时贵霜帝国时,大月氏成了西域佛教的重镇,早期来中国传播佛教的西域僧人中,有许多来自大月氏。北传佛教由中亚传入中国新疆,从丝绸之路区域扩展到中原地区。保存至今的佛教文化遗存,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佛教石窟。从丝绸之路区域石窟的分布(新疆区、河西区、甘宁黄河以东区、陕西区)来看,甘肃境内的石窟以数量多、内涵丰富而享誉世界。要塑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佛教石窟艺术品牌。

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甘肃石窟艺术形成的年代久远。在中国历史上,东晋时代有五胡十六国之乱,分为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等民族所建立的二赵、三秦、四燕、五凉、夏、成等十六国。北方的统治者们大都利用佛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而大力提倡。特别是当时在甘肃的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五凉(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统治者的提倡,佛教极为兴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代表人物是鸠摩罗什和道安。北朝佛教最盛的是建都于长安的前秦,长安地处丝绸之路的起点、与西域往来的要冲。前秦苻坚笃信佛教,在位时佛教很盛。道安是这一时期的佛教名僧。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秦的佛教,比前秦更盛。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高僧是鸠摩罗什。从凉州现存的鸠摩罗什塔、天梯山石窟等佛教文化遗存可看出当时丝绸之路佛教的盛况。永靖炳灵寺石窟保存着西秦时期的佛教文物,著名的169窟(唐述窟)建于西秦元年(公元420年)。当时的中原地区连年战乱,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宁,以慈悲济世为主旨的佛教因此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凿窟建寺成为社会时尚,甘肃境内现存大部分早期石窟,开凿于这一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分裂,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代都崇信佛教。天水麦积山早期石窟始建于这一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佛教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甘肃隋唐时期开凿的洞窟很多,石窟艺术达到顶峰,其雕塑、壁画的艺术风格富有当时的审美观念,并走向世俗化。宋、西夏、元、明、清时期,甘肃石窟的开凿连绵不绝。甘肃现存的100多处石窟,就是当时佛教兴盛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实物见证或物化的佛教史。甘肃石窟分布于河西、陇中、陇东、陇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石窟位于高险地带,保存较为完整。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自20世纪初初藏经洞发现以来,历经劫掠,令世界瞩目研究,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敦煌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天水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永靖炳灵寺石窟有中国石窟最早的墨书纪年(公元420年)。2014年,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庆阳北石窟规模宏大,建造历史延续1300多年,是陇东地区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庆阳北石窟,并称甘肃四大石窟。甘肃数量众多的其他石窟,各有独到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星罗棋布地分布于陇原大地,琳琅满目地矗立于丝绸之路两侧,构成了甘肃石窟艺术之乡。

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甘肃石窟艺术蕴含丰富。我国古代就有岩壁凿窟的历史,但有寺又有石窟,石窟内有壁画又有雕塑,却是佛教文化传播的产物。石窟艺术出于古印度和希腊,在东汉时由大月氏贵霜王建立的犍陀罗国传入中国,与中国民族文化融合并得到发展。甘肃境内的石窟寺、雕塑、壁画都受到犍陀罗文化的影响。甘肃石窟开创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全国石窟艺术中首屈一指。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庆阳北石窟等众多石窟,自开凿以来千百年间都在不断修缮或扩大。甘肃石窟又常常因地域、时代、民族、宗教流派的不同,因地制宜,随风就俗,采用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因而千窟千面,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各具异彩。甘肃丝绸之路两侧石窟林立,绵延1000多公里,是颇为壮观的石窟艺术走廊,反映着中国石窟艺术产生、兴起、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为研究和补充中国佛教史、美术史和佛教艺术的发展和演变,研究中国上迄十六国,下至明清1600多年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最全面、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难得的系统资料。

国家文物局教育处《佛教古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3年月11月版,第322页。

吕宝林《光耀不息的甘肃石窟艺术——访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玉祥》,《甘肃日报》20034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