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南石窟群(一)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陇南石窟群麦积山石窟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南石窟群(一)
郝相礼
作者在陕西彬州大佛寺石窟五、陇南石窟群
丝绸之路中线通过陇南地区,形成了以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群。
陇南石窟群,包括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窟、水帘洞石窟、拉稍寺石窟、木梯寺石窟等。
麦积山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秦岭山脉西端,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山形奇特,状似农家麦垛,故取名麦积山。
远在公元四、五世纪,随着佛教艺术传入我国,麦积山就开始享有盛名。据有关碑碣记载,石窟的开凿始于十六国时期,后来经过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大约在公元734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崖壁中间洞窟塌毁后,整个窟群开始分阶段东崖和西崖两部分。现有洞窟194个,保存了我国从四世纪末叶到十九世纪约1600年间7200多身大小泥塑、石刻造像,还有1300多平方米壁画。由于麦积山山体是比较酥松的砂砾岩,不宜在岩石上精雕细刻,大都采用泥塑。不少泥塑,虽经长年的风雨侵蚀,既不溃散,也未龟裂,坚如陶瓷,油光发亮。如果说敦煌以绚丽的壁画著称,云岗、龙门以精湛的石雕闻名,那么,麦积山可说以生动的泥塑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享有“东方雕塑馆”的美誉。
麦积山石窟的惊险陡峻,在我国现存石窟中是罕见的。洞窟大都开凿在二、三十米乃至七、八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最大洞窟横宽31米,最小洞窟仅能容身。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在五代人所撰的《玉堂闲话》中曾称赞说“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直到现在,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由此可见当时工程的艰巨、宏大,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创造才能。
麦积山石窟的塑像,大的高达五、六米,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的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不论是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或是后来丰满圆润的艺术造型,都显得神采飞动,栩栩如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特别是那种“以形写神”、“重在写神”和“形神兼备”的传统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泥塑的独特风格。
麦积山石窟分东崖、西崖两部分。东崖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牛儿堂、中七佛阁为最美。涅槃窟设计构思巧妙,为我国石窟寺建筑的珍品。千佛廊崖壁上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像一列列威武的卫士,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散花楼上七佛阁,在高达50米的峭壁上,7间八大柱的崖阁,每两大柱间是一个佛龛,门前留有宽阔的走廊。这一崖阁是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他的亡父营造的。当时的著名作家庚信撰写《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曾用“横镌石壁,暗凿山梁”这样的词句来赞颂过七佛龛。窟内有塑像75躯,体态丰腴端庄,面容慈蔼安祥,富有浓厚的隋唐艺术特征。而左右侍立的天王,威武雄猛,刚劲洗炼的线条都是呈现了宋代塑像的艺术特点。龛内上端壁间,绘有精美的壁画,伎乐飞天,相对进香,奏乐散花,衣带飘忽,姿态万千。在散花楼,凭栏把五彩缤纷的纸片抛向空中,纸片或腾空而起,或飞旋而去,真可谓花雨缤纷,别有一番意趣。
西崖,山势陡峭,聚集着万佛洞、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84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跨进万佛洞,迎面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恬静慈祥,双手作接引之态,好象欢迎人们来观赏这些“虽自人力,疑其鬼功”的稀世之宝。127窟四壁及藻井壁画大部皆存,中间画佛说法图,西绘舍身饲虎图,虎有十二,生态各异,堪称精品。尤其正壁龛中一石雕佛,最为妙绝,石佛背光中,上部伎乐天人十二,各奏乐器。左六:一拍板,一吹角,一吹排箫,一弹阮咸,一击鼓,一吹笛。右六:一吹笛,一拍铙,一打腰鼓,一弹箜篌,一弹瑟,一吹觱篥。下部有飞天八个。左右各一侍者,虽小而各具神态。卷涡莲花中,亦有莲花生小佛头。中间坐佛,举掌端坐,显出说法时的慈祥和悦。
133窟是麦积山最特殊的一个洞窟,洞中不仅有许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块石碑,石的质料细致坚硬,不是当地所产。有几块碑面密列贤劫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称万佛堂。其中10号、11号、16号为众碑之精华。
133窟10号碑雕刻佛传故事,把释迦牟尼从燃灯受戒、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九龙灌顶、剃度、降魔、说法和涅槃等生平,刻成8个画面,成为一套连续性的故事画。画面均匀和谐,转重疏密,毫不板滞。16号碑刻菩萨,在一个轻罗帐下,坐着三个菩萨,身着软缎长裙,面对面的互吐心事。她们动作雅致,身段秀丽,衣纹犹如春波微荡。帐两上方,从龙嘴下挂的两吊缨穗香囊流苏,刻法简洁、圆润,十分可爱。整个浮刻的高低支配得如此之妙,不管从那个角度看,都让人觉得面对着一朵清晨开放的玫瑰花。
麦积山石窟是一个雕塑宝库,艺术珍品主要以泥塑著称于世。各种塑像栩栩如生,表情逼真,喜、怒、哀、乐、虔诚、天真、慈祥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生活情趣。突出的特点是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及“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有彻底的世俗化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质感的方法很突出;早期作品,大部分是未经后代染脂的唐以前原作,填充了国内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泥塑艺术的短缺,各时代作品几乎都有,能系统地反映各代泥塑艺术作品的特点和源渊关系,在制作上能显示出各时代的独特艺术风格。后秦作品厚重古朴,曲眉丰颊,高鼻深目,衣纹斜平压线,从脸形、服饰都取材于印度风格。北魏作品高鼻宽肩,瘦脸长颈,长腿细腰,服饰多为贴内罗妙。西魏作品逐渐摆脱外来影响,造像面容清瘦秀美,宽衣博带,长裙拖地,衣纹流畅丰圆,峨冠高履。北周作品由削瘦变丰满,由方变圆。隋代作品面方颈短,小鼻小嘴,身长腿短。唐代作品丰富圆润,端庄雄健,服饰华美,色彩艳丽。宋代作品造像更加秀丽纤巧,作风写实流畅。元代作品比较粗犷。明代作品比较细腻繁琐。清代作品庸俗粗劣。这种雕塑艺术的凋落正是封建经济文化日趋衰退的写照。苏联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参观麦积山塑像以后说:“在我看来最引人入胜的,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和雄伟的形体。”
麦积山石窟除珍贵的泥塑、石雕外,还有精美的壁画艺术珍品。壁画中无论是描写从容前进的马匹,凌空翱翔的仙鹤、灵鸟,或是表现骑马作战,追逐野兽的场面,都善于掌握动势,充满着活力。七佛阁天花板上的壁画中,有一车马行人,造型很独特,从不同的角度,画中之马所行走的方向亦不同。这些作品的构图和技法,在国内现存南北朝时期作品中,是非常突出的。麦积山石窟的经变画和佛教故事画是最具成就的,经变画和佛教故事画,在六世纪初、中期达到了高潮,麦积山石窟北朝经变画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光环。
127窟是壁画最集中的一个窟,顶部的天井里画天界人物帝释天。顶部前后左右披画睒子本生和萨埵太子本身故事这两幅北朝最常见的佛教故事画。前壁和正壁画不多见的地狱变和涅 变八五分舍利。左右壁画北朝时已成熟起来的维摩变和西方净土变,整窟的壁画安排采用了均称对应的布局,另外还有135窟涅 变八王分舍利和维摩变,26窟涅槃变,27窟法华变,4、5窟前廊顶部的佛教故事,115窟的因缘故事壁画。
麦积山石窟在洞窟形制方面,与其他石窟也有所不同,后秦和西秦所开的平拱敞口大龛,带有天然洞穴式样。北魏初的洞窟,筑成方形、平顶,前壁开门,后壁开龛,呈房屋建筑形式。北魏晚期,西魏、北周诸代凿成殿宇楼阁样式。特别是仿汉代宫殿的建筑结构,有出檐屋脊、鸱尾、额枋、斗拱、八角或四角形列柱等,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麦积山石窟还有不少碑碣,历代文人莫名浏览,赋诗赞颂,如庾信的“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杜甫的“山寺”诗,五代诗人王仁裕的“天堂题诗”,宋代李师中的“麦积山寺”诗,还有冯惟纳、胡缵宗等人的诗作。
麦积山风景幽胜,四时皆景,春天满山青翠,夏日山花烂漫,秋天白云红叶,冬天玉树琼枝,无时不胜,无处不幽。麦积山石窟艺术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大名胜,成为旅游的热点。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