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东石窟群(二)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陇东石窟群南石窟王母宫石窟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东石窟群(二)
郝相礼

作者在甘肃平凉泾川大云寺
南石窟寺,俗称东方洞。位于平凉地区泾川县城东7.5公里处泾河岸边的崖壁上,坐北面南,现存洞窟5个。保存基本完好的有第三者、5号洞。
据泾川县文化馆藏《南石窟寺之碑》记载,第三者窟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由泾川刺史奚康生修建。这是南石窟寺创建的可靠依据。第1窟高11米,宽18米,深13.2米,方门上设明窗。门外二力士立像经后代补塑。窟内周壁台基上塑7身立佛和14身胁侍菩萨,佛高6米,菩萨高3.5米。前壁门两侧各雕弥勒菩萨1身,高5米。立佛头饰罗髻,高鼻大耳,面部丰满,衣长垂膝,显示一派庄严神态。胁待菩萨风姿绰约,仪态秀美,宛如一对对美丽的少女。窟顶浮雕佛传故事,内容有树下诞生、犍陟马、阿私陀占相、拘尼树塔、宫中观歌舞、逾城出家、犍陀马辞别、树下思惟等。几乎包括了佛传中由乘象入胎到涅槃的较为完整的各主要段落故事。
第5窟现称罗汉洞,现存18罗汉像。据陈万里《西行日记》记载,1925年他调查南石窟时,用考古方法对本窟进行了考察,清理出数身唐代造像,确认它是唐代窟。
第2窟内的石雕是北魏时期的作品,1935年3月被美国的溥爱伦破坏。
南石窟佛像,人体比例粗短,头大,与北石窟有着共同的特点,相比之下,南石窟的佛像略微清瘦一些,这为研究北石窟佛像提供了参照系统。将南北石窟进行比较研究,可看出艺术表现上所呈现的不同的风貌和时代特点,对石窟艺术的演变和风格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母宫石窟,位于泾川县城西2公里泾、纳河交汇处的宫山脚下,古称回中山、大佛洞。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俗传在远古时代,宫山风景秀丽,周穆王驾八骏马西游时,与王母在此会面,故建有王母行宫、周穆王祠。
宫山脚下的大佛洞是一座中心柱式佛教石窟,因在王母宫山脚下,习称为王母宫石窟。石窟坐西面东,高11米,宽12.6米,深13米,中心柱宽7米,深7.6米,前壁已毁,现存后代依壁建造的三层楼窟檐。
窟内下层不开龛,自2米以上为中层,是造像的中心部位,均并列开3个大龛,各壁上层开一列小龛并造一排小佛像。
南壁三龛保存较完整,均为小八角柱梯形龛楣。龛高3.4米,宽3.8米。小八角柱柱头似有斗拱,圆形柱础,柱身大面琢小佛,小面刻忍冬卷草纹。中龛雕高3米的坐佛一身。左右龛各雕2.6米立佛一身。各龛主尊两侧浮雕较小的胁侍。
中心柱下层平面方形,每面各开一龛,四龛各高4.4米。东面龛造一佛,南面龛造释迦、多宝佛,西面龛和北面龛均造一佛二菩萨,佛高3.4米左右。各龛龙首龛楣,由力士承托,左右侧雕供养人两身。楣拱以上雕佛、供养菩萨、供养比丘各一排。中心柱各面佛龛外两侧上部分别浮雕佛传故事,其内容是:释迦与诸释种象枝、释迦与诸释种试斫多罗树、婆罗门为释母占梦、诸商捧食等。
王母宫石窟的造像风格显示了褒衣博带的某些特点,出现了双领下垂的大衣,在衣纹的处理上采用了平行阶梯式。佛像形体清秀,面部微露笑容。属浓重的北魏风格。
王母宫石窟尚存30多身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石雕,原来是安置在寺院内的,可以想见当时有较大规模的寺院建筑,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山上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王母宫、文阁等建筑数百间。可惜毁于清代同治年间的战火。
王母宫石窟中为什么没有王母造像?究其原因,公元6世纪北魏宣武皇帝的妃子胡充华下令全国神祠全部废除,只留佛教寺院。王母宫可能在这时改为佛寺。
在陇山东坡余脉岗峦起伏的丛林地带、汗河上游一条名叫秀水河的小溪旁边,有一座东西走向的红砂岩山岗,石拱寺石窟就座落于此,现存窟龛14个,造像全部是石雕。这里距平凉市华亭县25公里,距陕西省境内的道教胜地龙门洞5公里,它们都处于陇山之中群峰争奇的险要地带,在东西交通上占有重要位置。
石拱寺石窟群最大的洞窟是第2、6窟,规模相当宏伟,窟内都造三佛及胁侍菩萨,前壁门两侧雕天王。如第6窟,窟高8米,佛高6米。两窟的造像在清同治年间,由于民族纠纷遭到破坏,唯第6窟前壁门侧浮雕供养人尚存数排,都穿袍服,是北魏改胡服以后的供养人形象。
第11窟,覆斗形顶,高2.45米,宽2.4米,深2.3米。北壁、东西壁各开一龛,龛内各造一佛及胁侍菩萨、供养比丘、供养人。前壁浮雕维摩变,手持佛尘、面带笑容的维摩诘居士和从容安祥的文殊菩萨分坐两侧。前壁两侧下部为供养人行列,均着袍服,宽衣博袖。窟顶雕莲花藻井,各披浮雕飞天。第11窟造像手法精湛,佛像面部俊秀,石质处理得光滑莹润,在石拱寺石窟现存洞窟中艺术水平是最高的。
第8、9窟中的释迦牟尼佛、多宝佛、二菩萨二弟子、一坐佛二菩萨二弟子造像,一佛二弟子及供养比丘、释迦牟尼佛、多宝佛浮雕,供养人浮雕,佛传故事阿育王施土浮雕,都呈现着高妙的石雕艺术水平。
石拱寺绝大部分洞窟造三佛,也有释迦牟尼佛、多宝佛,维摩诘变和佛传故事阿育王施土。佛像造型都显露出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带风格,面型瘦削,劲项细长,两肩下垂,衣裙在台基上作出多层有规律的密褶,从这些特征推断,开窟造像的时代大约在北魏中晚期到西魏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