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东石窟群(一)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陇东石窟群北石窟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东石窟群(一)
郝相礼

作者在甘肃庆阳周祖陵
四、陇东石窟群
丝绸之路北路从陇东通过,沿途留下众多石窟。庆阳石窟星罗棋布,平凉泾河峡谷是石窟走廊。
陇东石窟群,包括北石窟、南石窟、王母宫石窟、云崖寺石窟、莲花寺石窟等。
北石窟寺位于西峰市西南25公里处的蒲河东岸。这里的自然十分优雅,背负浑圆似钟的覆钟山,面对雄宏的鸡头岭,蒲茹两水犹如两条银带结汇于寺前,寺周翠柏掩映,无论是朝霞撒露或是夕阳余辉,都会把这座古寺装点得紫气缭绕,金光万道。有位古人曾用“岚戏翠黛逸轩出,水弄丝桐绕寺流”的诗句来描绘这里的自然景色。
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开凿在滨河依山的俗称“寺山峁”的石岩下,开凿面积长120多米,高20余米,共有大小窟龛295处,石雕造像2126身。窟龛因岩面自然形态分为上下两层,以迥廊石阶贯通,布局有制,层次分明。
位于窟群中心的165号洞窟,是北石窟最大、造像最大、时代最早的一个洞窟。根据南石窟寺碑记推测,165窟应为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建。165窟高14米,宽21.7米,深15.7米,平面为圆角长方形,盝形顶,方形门,门上有明窗。165窟以整窟雕造七佛,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七佛窟。七身立佛高8米,正东壁三身,南北两壁各两身,佛间有4米高的胁侍菩萨十身,两壁有高5.8米的弥勒菩萨两身,在窟门内两侧分别雕有乘象菩萨和阿修罗天造像,在窟门外两侧有高6米的天王立像两身,天王头戴尖顶圆盔,身穿铠甲,下着战裙,神态威武,在天王像的外侧各有一身蹲狮。
165窟七佛,均为磨光高内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直鼻厚唇。佛内善僧祗支,外着双肩搭宽博袈裟,下着裙。佛的头部与身长之比为一比五,较常人粗而且短。七佛造型,形体雄健,凝重淳厚,庄严肃穆。胁侍菩萨多为高髻,上束以小花蔓,面清目秀,长颈窄肩,形体修长而潇洒,上身多袒露,戴项圈臂环,下着长裙,披巾自双肩交叉下垂于腹际。菩萨的形象清秀温顺,沉静含蓄,具有明显的华夏文化特征。端坐象背的普贤菩萨,高髻束花蔓冠,面容俊秀,戴项圈,双肩搭宽博披巾,下着裙,左腿盘坐,右腿下垂,目视远方,神态安祥。菩萨前跪一驭象奴,裸露上身,上着短裙,紧锁双眉,怒目有神。菩萨身后半跪一弟子,身穿袈裟,双手捧如意宝珠。
165窟的三头四臂的阿罗修天,结跏跌坐,一手举日,一手掌月,一手持金钢杵,一手握降魔杵。三面阿修罗天,各有神态,正面和蔼可亲,左侧狰狞。窟内的交脚弥勒菩萨,高发髻,方宝冠,面阔腮圆,细眉微挑,长目稍闭,高鼻小唇,长颈裸胸,下着裙,披巾自双肩搭下交叉于腹际,再上卷于双时而后自然下垂,项圈饰有挂铃,右手举于胸前,左手握一花蕾。
165窟北壁两佛背光之间有一块呈斜三角的画面,正中坐有一高髻长衫者,其后坐一贵妇人。老者前面立一侍者,周旁皆为众伎乐。这组浮雕画面应为悉达多太了“宫中娱乐”图。另外在明窗两侧雕有“舍身饲虎”图,这组画共由五部分组成。“舍身饲虎”图的场面很大,形象逼真。画面上山林环围,群峰叠嶂,旷野寂静,一人披头散发卧躺地上,一只大虎张口露齿,正向其走去,山岗之上的几只小虎,张牙舞爪,跃跃欲试。165窟周壁的浮雕内容十分丰富,但因风化严重,多已脱落不清。
北石窟寺唐代的窟龛占有很大的比重,比较重要的窟龛有171、210、222、312、257、263、267等。
开凿于盛唐时期的222窟,是北石窟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个洞窟,窟高6.1米,宽6.5米,深8.5米,窟顶为覆斗式。造像67身。东方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高4米,跏趺坐于莲座之上,佛为磨光高肉髻,面庞圆润,高鼻厚唇,细眉大眼,阔肩粗身,身着袈裟,内着僧祗支,下着裙。菩萨高3米,高发髻,蛾眉大眼,面形丰满,上身着斜领僧祗支,下着裙,腰带结于胸前下垂,披巾搭肩过肘下垂。窟内南北两壁遍布小龛,内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
唐代窟龛雕刻成就是很高的,如263窟的佛像,面庞丰满,眉似新月,双目有神,表情宁静深沉,轻纱袈裟,紧贴宽阔的形体,透出一种雄健和飘逸的神韵。这种衣饰简洁,淳朴无华的风格,远胜于洛阳龙门石窟中唐代造像的华丽,独具了朴实大方的含蓄而又现实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