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中石窟群(二)

(2022-10-06 16:43:56)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

陇中石窟群

寺儿湾石窟

五佛寺石窟

分类: 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中石窟群(二)

郝相礼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中石窟群(二)
作者在甘肃敦煌雅丹魔鬼城

 

 

寺儿湾石窟位于靖远县北湾乡天字村东北2公里。又名红罗寺,窟凿于红砂岩崖面上。创建于唐,清康熙、嘉庆年间重修,原有6窟,现存1窟,为平顶式,坐东向西,窟内有石雕一佛一菩萨和唐代造像释迦、伽叶、阿难、观音、力士、天王、十八罗汉等泥塑像66尊,高0.03--0.2米。窟门为砖券拱结构,上方有木结构小阁一座,出檐处为斗拱木雕,为清康熙十二(1674)年增建楼基。

北崖面上有北魏佛龛一处,距地表高2米,内有浮雕残迹,配殿和山门毁于清同治年间。窟前留有残碑半块,高1.1米、宽0.81米,残存133字,记载石窟建立经过,又有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碑两通,阴刻于南面石窟前半壁红砂崖上。保存较完整,对研究唐代泥塑艺术有重要价值。

法泉寺石窟原名红山法泉寺。在靖远县城东7.5公里的扬梢沟口。四周环山,沟内有泉水流出。开凿于北魏时期,宋崇宁及明景泰、嘉靖年间不断扩建,逐渐形成洞窟连片,造像丰富,楼阁林立,古木参天的佳景。

现存千佛洞、天王洞、达摩洞等36个洞窟,藏经楼、大佛殿、文昌宫、钟楼、木卧桥等建筑,以及清泉、唐榆等十多处。

石窟群分布在长约1000米、宽约150米深沟的东、北、西三面崖壁上,四周环山,沟内有泉水流出。开凿于北魏时期,宋崇宁及明景泰、嘉靖年间不断扩建逐渐形成洞窟连片,造像丰富,楼阁林立,古木参天的佳景。

从南端山门进入法泉寺,深沟将窟群分成东、西两面,西侧从南向北依次有药王庙、梵王宫、演阳宫、达摩洞、骨魂庙、观音殿、子孙宫、督刚庙至凌云塔;东侧从北向南,依次有地藏窟、天王洞、无量佛窟、觉世亭、鸿文阁等。鸿文阁之下即就安桥,为贯通南北之津梁,将梵王宫与鸿文阁接为一气。原凿洞窟中,有平顶式,支提式及支提式平顶,窟有四面、三面、一面开龛三种开式,龛中有圆雕,高浮雕,浮雕(彩塑)等。圆雕主要有佛像;浮雕则如千佛洞之千佛像;高浮雕则有装饰在佛龛上的经变图、龙头等。窟前有木结构斗拱衬承。观音堂前殿为木结构竭山式卷脊三楹,前檐斗拱为米字形,与敦煌莫高窟宋代建筑极相似。

五佛寺石窟位于景泰县五佛乡境内的黄河西岸,座西向东,背山临河。又名沿寺石窟、千佛洞。其对岸是靖远县的古城滩。这里在汉唐之时就是古丝绸之路北路通往河西的重要渡口之一。五佛寺石窟开凿于北魏,历代多次维修,现在只保留了中心方柱的特征,窟内泥塑佛像等已全被后世作品更替。

寺院以千佛洞为主体,逐步扩展规模,窟前建有砖土木混合结构及三层楼阁,寺院南端建有观河楼与财神殿等,并揉进了道教的内容。整个寺院的布局大致为东西两排。西排以石窟“千佛洞”为主,东排以“天王殿”为主,南面有一座戏楼,寺院的院楼就是戏院。院内还有几座小塔,布局有方,成为寺院的点缀。可惜建筑群遭到破坏,现存的只有石窟及窟前三层楼阁。

石窟进深9,宽7,中间有正方形的中心塔柱直顶窟顶,塔柱每面宽约5,每面距地面1.2高处开龛,龛内各塑一佛。前面释迦牟尼佛是清康熙年间重塑。其余三尊佛像看其造像特点,也为清代作品。

窟内后面的南北两角各塑一尊大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螺髻,金面丰腴圆润,方颐突出,体态丰满。内着僧底衣,下着裙,裙带结束为活扣小结。外着袈裟式宽袖通肩大衣。看其造像特点,大致为隋唐时代的作品,也是目前窟内最早的造像。南北西壁各置模制影塑79排,计千尊有奇,所以人们把这洞叫千佛洞。

据千佛洞前楼《重修碑记》记载,石窟前面的三层楼阁不知始于何时附加,现存建筑是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募化捐备料,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理废墟,破土重建的。楼面宽三间,高三层,一楼出廊,四明柱。廊深3,进深3.2。正厅即为石窟的前殿。南侧有木梯可登二楼。二楼东南北三面出廊,西面紧靠悬崖的红崖面,中间全用木装修构成阁厢,后面有香台,后壁正中有一个拱卷顶的佛龛。三楼纯用木结构装修,为八角钻尖宝顶的阁楼。

五佛寺石窟是丝绸之路北路向河西延伸的一处明显标志,它如实的反映着当地历代的部分习俗和信仰,在佛教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