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兰山快活仙
兰山快活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71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中石窟群(一)

(2022-09-20 17:20:13)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

陇中石窟群

炳灵寺石窟

分类: 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中石窟群(一)

郝相礼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陇中石窟群(一)

作者在甘肃敦煌玉门关遗址

三、陇中石窟群

甘肃简称陇。丝绸之路北、南、中三条路线通过陇中,石窟分布在丝绸之路两侧及沿线地区。

陇中石窟群,包括炳灵寺石窟、寺儿湾石窟、法泉寺石窟、五佛寺石窟等。

炳灵寺石窟在永靖县西南,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中。它以特有的古老的石雕艺术,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这里有丝绸之路南线著名的临津渡口。隋炀帝西巡,即由此渡黄河,去青海,穿过祁连山扁都口,到达张掖。

炳灵寺石窟群集在大寺沟两端的红砂岩上,四周千峰攒拥,万壑争奇,红色的奇峰绝壁与碧波涟漪的湖水浑然一体,十分雄伟奇丽。滚滚的黄河水从沟口东流,汇入浩淼的刘家峡电站水库。站在沟口,形似双剑直插云霄的姊妹烽,像并肩亭亭玉立的凌波仙子,迎接远方的游客。

炳灵寺石窟分为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炳灵”为藏语的音译,是“十万佛”的意思。石窟保存着从西秦、北魏、隋、唐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约1500多年的历史文物,现存窟龛183个,内有大小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那些石雕泥塑,千姿百态,各具风采。下寺崖畔的一尊大佛坐像,上半身利用天然的石柱峰雕成,下半身是泥塑的,从脚趾到头顶高约30,这尊摩崖大佛是唐代塑造的。这里的崖壁上,还可见到古代建筑楼阁的梁孔残迹,可以想象1000多年前工程技术的精堪和当时建筑的雄伟瑰丽。

石像罗列,雕工精美,集中体现了炳灵寺石窟艺术的精华。有的健美魁梧,庄严肃穆,有的潇洒轻盈,和蔼可亲,千姿百态,各具神采。50号窟有一尊菩萨,下身端直而立,上身后仰,显得腰肢柔软,头向右偏,露出项下丰腴的肌肤;右手下垂持瓶,手指微翘,左臂垂肘,手臂上扬。这样袅娜多姿的人物,刻划得如此自然优美,在全国石窟艺术中也可称异彩独具。92号窟是最大的一个,窟内四壁的岩石雕镌了七八尺高的佛像、比丘、菩萨和天王,从仅存的残部来看,堪称巧夺天工,精美绝伦。98号窟中有一尊半身观音残部,从尚存的口鼻眉眼来看,宛如含笑少女,天真烂漫。

169号窟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河峡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40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据说169号窟就是郦道元所指的古窟。窟内发现“西秦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建弘元年是公元420年,这说明,在西秦建都枹罕时,炳灵寺已是一大佛教圣地了。

炳灵寺石窟从北魏以来各代都有开凿,以唐代为最盛,从而形成这一著名的石窟艺术。唐时名灵岩寺,沿用至明代。到元代,据记载共有195窟。清代这里演变为喇嘛教寺院,通称炳灵寺。

炳灵寺地处丝绸之路南路,中西文化交流不断丰富了石窟艺术,佛龛多作覆钵式的塔形,为别处所少见,和国内其他几个著名石窟相比有明显的特点:一是石雕、浮雕佛塔很多。3号窟正堂中间,有一座高2.27的唐代石雕佛塔,上面浮雕千佛,称千佛塔。为其他石窟所少见。在石窟外面的崖岩上,还可以看到许多大小不等的浮雕石塔,这些石塔里面绝大多数藏有骨灰。石塔是佛弟子(也有喇嘛和道教弟子)在其师傅生前或死后凿雕的。这里佛教的一种丧葬礼义,但在其他石窟群式寺院中,佛塔是用砖石或泥土修起来的,很难见到浮雕的石塔。二是洞窟门顶上方里面再开洞窟,雕塑有卧佛。据说释迦牟尼归天时是面朝西的,即归西天极乐世界之意,而这里的石窟是座西面东,故在门顶上雕卧佛,正好面朝西。这在其他石窟中是没有的。三是密宗壁画较多。这与元代密宗兴起,一个时期喇嘛教盘踞炳灵寺有关。

炳灵寺在历代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西秦时期曾聘请东晋名僧圣坚翻译佛经,并邀请著名高僧玄高、玄绍、昙摩毗等经常来炳灵寺讲经。晋代名僧、旅行家法显,西行去印度也曾经过这里,炳灵寺169窟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墨书题记。康熙皇帝赐给炳灵寺活佛杨太爷“呼图克图”称号,并送绿轿、朝帽、龙袍,还赠108卷《甘诸经》及《百千经》、《诸平吉咒经》各1卷。在乾隆时,香火鼎盛,僧人达到3000。清末以来,由于兵祸不断,给炳灵寺石窟带来很大损失。解放后,炳灵寺石窟得到了有效保护,被列入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防止刘家峡电站水库涨水和洪水对石窟的冲刷,于1967年开始修建了一座高20,宽2,长350的石堤,保证了石窟的安全。炳灵寺石窟与刘家峡电站水库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2014年,   炳灵寺石窟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