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敦煌石窟群(四)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敦煌石窟群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敦煌石窟群(四)
郝相礼

作者在甘肃敦煌阳关遗址
东千佛洞开凿在瓜州踏实以南的祁连山谷中,共有洞窟20余个,始建于西夏,清代时又有零星修建。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西夏洞窟,可以看到的壁画内容有“净土变”、“药师变”、“说法图”、“文殊普贤变”、“密宗曼荼罗”、“水月观音”、“涅槃变”等西夏流行的主要题材,除此而外还穿插着坛城、藻井、鸟兽花枝花边、双龙团凤、趺坐小佛、伎乐菩萨、火焰、壶门等图案装饰。
从绘画技法上看,这里是一座精美的不可多见的西夏艺术宝库。在一主室后穿道的南北壁上绘有两幅色彩艳丽的4平方米大小的水月观音,观音悠然自若地坐在金刚宝石上凝神遐思,身边彩云环绕,山后数竿绿竹更点缀出仙山胜景的清静;金刚宝石座下,绿水荡漾,隔水的岸上唐僧双手合十朝观音膜拜,孙悟空手牵驮着经卷的红马,紧跟在后。这两幅水月观音画,无论从色彩上或线描上都达到极为严正工细的程度,是敦煌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僧取经图”在画法和内容上和榆林窟有所不同,是极为奇缺的图像遗本。东千佛洞西夏洞窟的明显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窟式形制和榆林窟西夏窟大不相同,在佛座后设有过道,这种式样恰和新疆石窟寺的形式类同,这说明当时和新疆地区的文化艺术有过交流。二是壁画内容以密宗画面占面多,“观音变”和“涅槃变”移居主要地位。
东千佛洞壁画之所以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这和西夏民族长达191年的统治是分不开的。这期间,西夏艺术家们在自己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广泛展开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吸收新的艺术内容和技法,逐渐形成和发展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西夏民族艺术。在宋元绘画发展史上,西夏艺术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在我国美术史上,它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东千佛洞壁画绘制于西夏民族艺术趋于成熟的最后阶段。其间最大洞窟长9米,宽6米,高5米,规模大于各地许多历代洞窟及同期洞窟。
昌马石窟座落在河西走廊西端腹地,玉门镇东南90公里处的祁连山境内,有昌马河沿山麓流经石油城玉门市,昌马石窟开凿在水峡村西南的石崖上,开凿时间上溯到10世纪五代时期。昌马名称的由来,与此地养马昌盛有关。相传薛丁山、樊梨花西征到里,养育战马膘肥体壮,得名“昌马”。
昌马石窟,由大坝和下窖等处组成。大坝石崖仅留窟龛,下窖石窟有造像与壁画。下窖石窟周围群山环抱,中为盆地,石窟崖壁距地面约40至50米,共有窟龛11个,依山势分为南、北、中三段。其中南、北两段7个窟龛多已残破,中段4个窟内,第2、4窟造像和壁画保存较为完整。
第2窟窟平面近方形,窟内凿有中心柱,分前后两室。前室为横圆拱形顶,后室为平顶,中心柱两侧为券顶形通道,这种窟形与新疆克孜尔等石窟的窟形相近。第2窟深4.25米,宽4.05米,高3.06米。中心柱宽2.05米,深2米。每面分两层开龛造像,每龛内原来均塑一佛二菩萨。窟内五代时期的原作壁画无存,现存壁画全为西夏重绘。窟内前室中心柱东面上方彩绘装饰性很强的重幔,下方绘4佛,均结跏趺坐。窟门顶部正中画一菩萨,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之上。内在两侧分别画有骑狮的文殊菩萨和骑象的普贤皆绘经变故事画,为一佛二菩萨。中心柱两面通道及后壁上,彩绘与真人同高的赴会菩萨12身,有的手持供物,有的供手而立,惟妙惟肖。窟顶绘飘逸俊美的翩翩飞天。
第4窟与第2窟窟形基本相同。窟内四壁彩绘赴会菩萨20身,身高近2米。菩萨与菩萨之间绘缠枝莲窟顶绘团花图案及飞天,风格与第2窟完全一致,是西夏时的作品。
昌马石窟第2窟壁画笔法与敦煌莫高窟第327和328窟相似,是敦煌壁画比较研究的参照系统。昌马石窟内还保留着五代、北宋时期的作品。
五个庙石窟艺术位于河西走廊南北两侧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西北、党河冲击谷地的崖面上。窟壁位于党河北岸,窟门坐北面南,绝壁立于河边,石窟开凿于绝壁上,党河从石窟的东边向北流去,石窟前面参天白杨树伟岸挺拔,是肃北县的旅游胜景。
五个庙石窟所在的绝壁是一个高约30米的沙崖,石窟高悬于半崖,包括残洞共19个洞窟,只有中间5个洞窟人可以登上去,所以命名为五个庙。两边的其他洞窟因崖面塌落,挂在悬崖之上,只能在崖下仰望洞口,洞中之秘有待于考古探险者去发掘。中间能登临的5个洞窟,有阁道相通。从洞窟的形状看,1、5号为中心柱洞窟,其余为覆斗形洞窟。1、3号洞窟壁画保存比较完整。这些洞窟壁画描绘的内容丰富,有水月观音画、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摩诘经变相、劳度叉斗圣变相、飞天、舞者、佛弟子画像、密宗坛城等。其中,劳度叉斗圣变相、维摩诘经变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画面线条流畅。飞天画法采用早期的晕染法,身子呈三角形状,用笔粗犷。它们都是洞窟壁画中值得注意的、有学术价值的作品。
根据五个庙的洞窟形状和壁画的艺术风格,和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同属一个艺术系统。它开凿于我国历史上的北朝晚期,后经历代的重修,现在所见的表层壁画,应当是五代至西夏,下至元代的作品。有些作品是敦煌莫高窟同期壁画中所没有的,如劳度叉斗圣和维摩诘变相等。因此,五个庙石窟艺术是敦煌艺术系统的子系统,同时也是重要的参照系统。它为敦煌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在石窟艺术史、美术史、佛教史、舞蹈史占均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