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敦煌石窟群(三)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敦煌石窟群西千佛洞榆林窟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敦煌石窟群(三)
郝相礼
从莫高窟往西走,翻过鸣沙山,就到了座落在党河北岸戈壁滩上的西千佛洞,这里离敦煌市区西南有70公里。据《沙洲图经》记佛龛文的记载,西千佛洞凿窟建寺的时间应在汉代,最晚也应与莫高窟同时,现存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窟龛16个。
西千佛洞是开凿在党河崖壁北侧,崖顶是平坦的戈壁沙漠。从北朝时期开凿,经隋朝、唐朝、五代、宋朝、西夏等朝代的连续兴修,形成现在的规模。现存的16个石窟,其中1至3为唐代石窟,4至8为北魏石窟,16为晚唐石窟。从保存比较完好的这9个石窟来看,其建筑制式是,每窟中央有中心座,座四周开凿佛龛,龛内塑有佛像。中心座和四壁佛像下绘有金刚力士像。壁画内容为贤劫千佛、佛趺座说法像、涅槃像等,这些都与莫高窟北魏时期的石窟壁画是相同的。但是,西千佛洞中《睒子经》和劳度叉斗圣的壁画故事,是莫高窟北魏时期壁画中所没有的,这就为莫高窟壁画的研究提供了所没有的素材,也是西千佛洞壁画的价值所在。各洞供养人像,男子着裤褶,女子穿窄袖长裙,有明显的犍陀罗式风格。5窟中心座东面座下有发愿文一篇,尚有70多字能辨论,是极其珍贵的北魏珍迹。
作为敦煌石窟的组成部分,西千佛洞的塑像、壁画与莫高窟同属一个系统,是敦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敦煌学、丝绸之路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历史学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安西县县城南约75公里的祁连山山谷之中,座落着有万佛峡之称的榆林窟,它因榆林河自南向北穿过山谷而得名。榆林窟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但从中心柱形制的洞窟和第25窟前室天王壁上的“光化三年”题记来看,早于隋唐,可能建于北魏。
榆林窟开凿于榆林河谷两岸的砾石上,现存41个洞窟,东崖30窟,西崖11窟。其中,唐代有3窟,五代有8窟,宋代有13窟,西夏有4窟,元代有4窟,清代有9窟。现存壁画1000多平方米,彩塑100多身。榆林窟建筑制式和莫高窟很相似,不同的是每个洞窟前都建造一个“丁”字形的甬道,甬道长达15米。它的作用是御防风沙,因此洞窟内的文物保护较好。窟前建筑已毁于兵火和自然坍塌,现存的只有柱基、柱洞等遗迹。它们是修缮的对象和参照物。
榆林窟壁画艺术是精华所在,内容有佛、菩萨、佛教故事,花卉、珍禽异兽、装饰图案等,场面宏伟,金碧辉煌,有的壁画下方绘有供养人像。榆林窟隋唐时期的壁画艺术达到了极为辉煌的程度,某些壁画不亚于莫高窟。如唐代的第25窟就是一个壁画极精彩的洞窟。窟内的巨幅经变,构图精巧,色彩鲜艳,人物神态生动,体现了唐代丰腴健康的人体造像和肥大为美的审美观念。西方净土变画面上天国世界楼台亭阁平列环抱,宝树罗网青翠慢笼的庄严清净场面高雅圣洁。天女散花,白鹤起舞,乐队横列,八音齐奏,舞会踏歌。菩提树下,阿弥陀佛正在说法,十地菩萨依次拥坐,专心领悟。这不是贞观盛世的人间欢乐景象吗?作者只不过是把它表现在佛国中。
五代至宋初,中原战争不断。曹氏政权统治瓜洲、沙洲长达100多年,一直在比较安定的环境里发展经济、文化。曹氏向东联姻甘州回鹘,向西交结于阗,融合各族文化并加以发展,这个时期开凿的洞窟占整个洞窟数的一半。有代表性的是16窟释加牟尼塑像,高达70米,全身金色,经衣披肩,罗发青冠,神态庄严,光彩照人。壁画在前代题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水月观音和密宗曼陀罗等。特别是反映当时劳动人民耕耘收获、嫁娶、宴饮、奕棋、酿酒、冶铁、乐舞等场面的壁画,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再现了真实生动的时代风貌。曹议金家供养人像及题名结衔,是研究瓜洲历史的形象资料。清代塑像如第3窟的18罗汉,第5窟塔楼里的水月观音,堪称佳作。18罗汉神态各异而逼真。水月观音端庄慈祥,双目凝视,脸庞圆润清秀,左手平举杨柳枝,右手放于膝上,身穿白衣,素雅潇洒。
榆林窟是莫高窟的一个分支系统,是敦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是对莫高窟的有力补充,表现了汉族、西夏族和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