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敦煌石窟群(一)

标签:
敦煌石窟群莫高窟壁画塑像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五大佛教石窟群产品开发---敦煌石窟群(一)
二、敦煌石窟群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河西走廊成为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陆路交通线上的重要通道。北传佛教经中亚进入新疆,经丝绸之路新疆境内的南北两道向东渐进,经玉门关或阳关,进入河西走廊,然后向东到达长安。河西地区是交通枢纽,必经之路,往来僧人皆在此暂留或长驻。佛教传播过程中,这一地区首先受到影响。因此,河西走廊沿南山地段保存着为数不少的石窟。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丝绸之路在进入河西走廊时先于敦煌汇集。敦煌石窟就是当时佛教兴盛的历史见证。季羡林先生曾评价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敦煌石窟群,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区东南30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全长约1600米,坐西向东,与三危山隔宕泉河而东西相望。
关于莫高窟的创建,据唐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碑文记载: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一个名叫乐僔的禅师有一天来到了这里,突然,他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显身其间,于是,他便怀着虔诚而又激动的心情在这个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次后,又有一个名叫法良的和尚效法乐僔开凿了第二个洞窟。莫高窟的历史从此开始了。
一千多年过去了,莫高窟经历了无数的自然和人为的灾难,虽然当年乐僔禅师的发宗工作早已无从可考,但历史仍奇迹般地保存了上起十六国晚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492个洞窟,其中包括历代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唐、宋木结构窟檐5座。莫高窟,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敦煌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敦煌学的研究和传播,敦煌莫高窟的名字闻名全世界,世界各国的游客及研究者纷纷到敦煌莫高窟旅游参观,实地考察,使敦煌莫高窟成为古丝绸之路最著名的旅游胜地。
敦煌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是形象化了的佛教思想,如大量画塑的佛、菩萨和“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等,都是直接表现“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众生皆苦”、“涅槃最乐”等宗教神学思想的。透过这层神奇迷离的纱幕,我们看到的则是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丰采和一千余年漫长历史的足迹。这是敦煌艺术无以伦比的价值所在。通过这些雕塑壁画作品,我们看到的又是古代艺术工匠们对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的追求,这是敦煌艺术的认识价值所在。
敦煌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紧密结合的立体艺术。所谓建筑,指的是石窟的形制,石窟本身就是一种建筑形式,它是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神殿,也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是广大群众欣赏艺术、参与文化生活的地方,它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明显的外来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时期开始消失。隋唐时期的石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顶,后壁一龛。唐代后期到宋元时期,壁画佛龛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坛代替,腾出了一整块石壁绘制整幅的大型壁画。从敦煌石窟建筑形式的演变,反映了古代艺术工匠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成为本民族的形式。
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高僧像等。壁画大致可分为七大类: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肖像画(供人画像)、经变画、佛教史迹画、装饰图案。
十六国晚期(北凉)的洞窟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这时期的敦煌艺术继承和发展了河西走廊汉晋文化的传统。但敦煌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与西域各国的频繁交往,使敦煌艺术在古朴敦厚的风格里,表现出明显的西域艺术特色。
北魏洞窟的形制和内容题材都与北凉时期是一脉相承的,艺术情调古老、朴拙、直率,具有浓郁的汉晋文化气息和西域艺术特征。
西魏艺术一方面保留了西域风格和北魏遗风,另一方面出现了中原艺术新风,以中国神话传说为内容,以有秀骨清像为造型特征,注重神韵气度表现。窟形、内容和技法等方面都呈现出中西混合的时代特征。
北周时期,艺术形式有所发展,内容有所增加,技法更趋多样化,那种形神兼备的中国化的艺术形象的雏形开始出现了,这无疑是敦煌艺术创作中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