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标准”扼杀孩子的自信
(2022-06-23 13:47:01)因为班级里正好是茶文化特色。美术课上,我带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青花瓷瓶子。处于中班下学期年龄的孩子,能够用各种点线来进行线条装饰,我便想让孩子能够学习设计出美丽的青花瓷花纹,用来装饰班级。我简单地提出了一些作画的要求后,就请小朋友们开始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开始作画,每人一张白纸。小朋友都拿起笔开始作画,画了许多特别有趣的花纹,如花朵,小云等等,大家都很有兴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我巡视一圈,发现很多小朋友都开始用蓝色涂色了,但是唯有小飞却什么也没画出来。巡视完一圈后,我走过去,蹲下身来询问他:“小飞你怎么还不画呢?”我耐心地说:“老师不是给了你提示和范画了吗?你看,你可以想一想一些美丽的青花瓷花纹,或者照着电脑上的来画、很简单的,你可以的。”小飞几乎是立刻又回答了我:“我不会。”他拿着笔在白纸上方来来回回,不知道如何下笔,最后画了好几个圆。我:“没关系的,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和小飞同组的一个小女孩听到我们对话,说道:“小飞他什么都不会,真是的。每次都这样,你看他画的。”这位小女孩还有模有样地指给我看,同组的另外几个小朋友也纷纷加入表示赞同。
我很惊讶,同伴们会这样评价小飞。我很认真严肃地对他们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有自己的优点,不能这样去说别的小朋友。你们看顾煜,他也很厉害,他能想到用圆形来装饰。”
小飞在面对画画这项任务或者说挑战时的表现很值得我深思。“什么也没有画出来”、“弱弱地说”、“来来回回”、“不知道如何下笔”等动作,可以反映当时小飞的拘谨和局促。其次,小飞对自己的评价也让我很震惊。其实小飞并不是真的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什么都不会,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不客观的,并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让我感到十分痛心的是,他竟然会这么坦然地连续三次对我说出“我不会”,在完全没有尝试的情况下就否定了自己的能力。从他的回答中,我能想象在顾煜形成这样消极的自我评价一定是由多方原因日积月累造成的。
在这其中,作为教师应该好好进行反思。教师不能用所谓的“标准”去测量任何孩子成长的轨迹,也不能用所谓的“标杆”去测量孩子成长的高度。孩子天性中的热爱探索、乐于想象创造的因子很可能就是在成人一次次的否定中慢慢变得越来越小,直至消亡。孩子生来应该是快乐的、自信的,别让成人的错误惩罚在孩子身上。多给孩子一些空间、时间,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其次,教师和成人尤其要注意对幼儿的言语评价,因为这不仅对被评价幼儿造成影响,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其他幼儿对该幼儿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会在无形中成为其他幼儿的一种评判标准,久而久之影响到幼儿的人际交往。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捧着一颗心来,用自己的真心去启发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