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的力量有多大

(2023-07-21 08:45:35)
标签:

教育

文化

情感

历史

育儿

分类: 随笔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经常干一些“傻事”。

1960年,全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特殊时期,河南林县人民用铁锹、小推车等最原始的工具,在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倾其所有,历经十年艰苦奋战,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要引漳入林完成红旗渠,必须解决5个问题:

一是当时全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特殊时期,林县也不例外;

二是财政只有300万储备资金,但工程预算初步估计要7,000万;

三是全县只有3,000万斤粮食,根本无法维持供应。

四是修渠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全县当时只有28个水利技术人员,最高学历不过中等技术学校毕业。

五是引水路途遥远,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

这些困难,我们今天想想都头大!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全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但是林县人民却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我们列举几件林县人民做的 “傻事”。

红旗渠工程前后投入7万人,每人每天只有1.5斤口粮,且大多是玉米面和红薯干等杂粮。到了后来,粮食供应不上,每人每天不到6两口粮,只能在食物中加入野菜和树叶充饥。为了筹措施工经费,当地发动全县人民外出打工,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只要能挣钱,挣了钱都回来修河渠。面对如此艰难困境,林州人民前后花了10年时间,铲平1250座太行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了12408座各种建筑物。如果把红旗渠挖出来的土石方,砌成二米高三米宽的墙,可以贯穿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新的“万里长城”。

林县人民为什么要修建红旗渠?

如果翻开林州县志,映入眼帘最多的字眼就是大旱。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436~1949514年内,当地发生了100多次早灾,其中大旱绝收就达到30次之多。旱灾之后就是流民失所,饥荒遍地,当地历史上多次出现十户仅存二三,夫卖其妻,父弃其子的惨状,更发生过不少人相食的人间悲剧。而红旗渠,彻底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吃水和50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难度那么大,红旗渠为什么能建成?我想了很久。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1960年,新中国建立才十几年,正是群情激昂、百废待兴的年代,大家都充满了理想和干劲,当然也包括饱经干旱之苦的林县人民。可以说,红旗渠的建成,完全得益于毛主席说的那点精神

可是,那点精神是什么?

红旗渠的故事,很有点像毛主席在中共七大闭幕式上提到的“愚公移山”。年近九十的愚公,要挖掉太行、王屋两座山,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中共七大这么重要的会议,毛主席为什么要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里会不会有毛主席说的那点精神?中共七大于19454月在延安召开,《愚公移山》作为广为传播的“老三篇”之一,是否在后来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成为了林县人民的精神动力?

在七大闭幕式上毛主席说:“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

林县人民不就是一群愚公吗?!

有时候我大胆设想,毛主席他老人家会不会就是一个“愚公”?毛主席团结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这个事情难道不比挖掉太行、王屋两座山更难吗?不比建设红旗渠更难吗?

我感兴趣的问题是,毛主席为什么赞赏愚公、提倡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先秦时期的《列子》。从原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愚公是持肯定态度的。原文最后写到: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就是说,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意识到愚公精神的宝贵了。愚公移山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所尊崇的某种精神,类似的故事还有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这些故事里的人物看起来自不量力、轻率鲁莽、愚蠢至极。但是,我们每次读到这些故事,心灵上都能受到一次感动。

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被称之为“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完美地达到了圣人的标准,所以王明阳被称为圣人。

王阳明十二岁那一年,向私塾老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阳明直言不讳的反驳老师: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十二岁的学童想当圣人,就连王阳明的父亲、状元出身的王华,都认为他无知狂妄、自不量力,而“怒扑责之”。

我们这个民族喜欢做一些“傻事”,更喜欢做傻事的人。这样的文化一直传承到近现代。

之前我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时候,一直不理解金庸为什么要塑造郭靖这样一个人物。后来看到兰晓龙的《士兵突击》,对于许三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不可思议。如果说郭靖仅仅是鲁钝的话,许三多简直就是懦弱和愚蠢。现在我明白了,郭靖和许三多身上也有毛主席说的那点精神,或者说金庸、兰晓龙也推崇那点精神。

林县人民、毛泽东、王阳明这些现实当中的人,愚公、大禹、夸父、精卫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以及郭靖、许三多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只要目标正确,就不计个人得失、不管时间长短、不论结局成败,一心一意去做就是了!用毛主席更积极一些的话说,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我们再讨论一个深入一些的问题。愚公、夸父、精卫,以及郭靖、许三多这些人物,或许并不愚蠢,而是像毛主席、王阳明那样很聪明、很智慧。比如许三多,他一个人完成了一个排都没有完成的修路任务,而且感动了老马、李梦、老魏、薛林和他一起修路。许三多的特质,或许就是那点精神,让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特殊的道路,虽然看起来很蠢,但是正是这种特质、这种精神让他最后变成了人人仰望的兵王。

如果说许三多很蠢,他为什么会选择一条最成功的路?而聪明的成才却走了很多弯路,摔了个大大的跟头?如果说许三多很蠢,为什么面对那么多聪明人的劝说、辱骂甚至训斥,他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许三多会不会就是那种“生而知之者”?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愚公”?有没有“许三多?”我认为有,而且我们身边就有!

山东科技大学刚搬迁到青岛的时候,大约2004年左右吧,安全学科还比较弱,也就十几个人。我们安全学科的带头人程卫民老师和我闲聊,程老师说,辛嵩你看看我们安全学科今后往哪个方向发展?我说,我们矿井防灭火搞得挺好啊,还往哪发展?程老师说,防灭火这块现在还有一些项目,但是经过这几年发展,煤矿自身的技术力量起来了,一般的技术问题他们自己就解决了,将来课题会大幅度减少,你觉得粉尘防治怎么样?我说,我不太赞成发展粉尘防治,煤矿都不太重视,因为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是我们基本是零基础,难度太大,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根本就没法比。程老师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安全健康肯定会受到重视,没有基础不要紧,慢慢做就是了。他说得很平静,但是从那之后,程老师真的开始做粉尘了。从带领第一个学生做粉尘,到第一篇粉尘的论文,第一个简陋的实验装置,第一个横向课题……。事业就这样一点一点做起来了!现在我们的粉尘防治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位置,也是山科大安全学科上A的最主要的一个支撑点,先后培养了国家级人才6人、博士40余人、硕士400余人,承担国家级课题80余项。

如果说现在的安全学科是一座山的话,这座山是安全人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久久为功,用一锹一锹的土堆起来的,而第一锹土是程老师亲自铲下的。

用二十年的时间做一件事,没有毛主席说的那点精神,怎么能完成呢?我们有这样的老师,也有这样的学生。

我们有一个学生,叫宋玉鹏,不善言辞,是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2010级的学生。2013年我参加微课比赛的时候,要制作一个矿井防爆井盖的模型。在课堂上,我讲到防爆井盖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与进来。结果,两天以后我接到宋玉鹏电话,说他做了一个模型,让我到他宿舍看看。我很高兴,因为我还没有开始动手做。

我兴冲冲地赶到他宿舍,看到他制作的模型,我感到很失望,模型是用泡沫塑料、纸板做的,既不美观,也很粗糙,边上堆了一堆废弃的材料,宿舍里充满了一股浓重的甲醛味。看着他热切的眼神,实在不忍拂他的积极性,对他说,模型的基本功能是对的,但是这个模型是要用来参加比赛的,一定要美观漂亮。宋玉鹏马上表态立即修改,说做好了再请我看看。就这样,基本上每两天一个版本,每次都进步不大,但是每次都有改观。其实到后来我挺感动的,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那种执着的劲头,模型一次比一次好,他对防爆井盖的理解也越来越到位。 

 精神的力量有多大

微课比赛视频截图

模型成品出来的时候是很完美的,材料简单、手工制作,但是大小合适、比例协调、功能准确,色彩搭配都很醒目,安装风机的位置用了透明管,扩散器的流线也很标准。

后来,一个准备跟我上研究生的学生,和宋玉鹏是同学,告诉我说,宋玉鹏为了做这个模型前后花了3000多块钱。我很吃惊,这远超我的想象,也着实让我感叹不已!一个本科生,花了十几天的时间帮我做模型,自己搭了这么多钱,这应该是他几个月的生活费吧。在我安排研究生给他报销之前,宋玉鹏对我却一个字都没有提过。

宋玉鹏做模型的事,有没有点许三多的意思?如果不明显,他毕业以后的事情,就很像许三多了。2016年的一天,毕业2年的宋玉鹏突然给我打电话,第一句话就和我说,辛老师,报告你一个好消息,我被提拔为项目安监部副主任了(当时全国最大火电机组1000MW电厂)!我问他有什么经验分享,他说,刚参加工作,做安监员,各种规范、施工方案不理解,也记不住。就想了个笨办法,拿着规范去现场学,拿着施工方案去现场比较,现场施工对照规范和方案一条条进行比对,在了解现场施工的同时,将规范和方案“记住记牢”。那段时间很忙,白天下现场,晚上整理材料,学习各种规范、施工方案,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

就这样,靠着一股韧劲儿,两三年一个台阶,小步快跑,积小胜为大胜,到20237月,晋升中电建智都城市投资有限公司安全总监兼安全环保部主任,成为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精神的力量有多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间之歧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