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间之歧路

(2023-05-23 08:05:33)
标签:

教育

分类: 随笔

我经常会想一些奇怪的问题,诸如看到一朵红色的花朵,你看到的红色和我看到的红色是一样的吗?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绿色、有人喜欢蓝色,是因为我们的偏好不同,抑或是我们看到的颜色本就不同?

最近,我又对另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你的时间和我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年长的人感觉时间过得快,而年轻的人感觉时间过得慢;在同一个年龄段,愉快的时候过得快,而煎熬的时候过得慢?

一、我们的时间是一样的吗?

从我供职的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到我的家乡烟台莱阳,电子地图提供两条路线:西线经沈海高速、威青高速,约160.7公里,全程2小时15分钟;东线经龙青高速、威青高速,约139.6公里,全程2小时19分钟。

我们看到,对于三维世界的距离,同样的起点和终点,选择的路径不同,经过的距离也不同,当然沿途经过的风景也不同。同时我们注意到,西线多出来21公里,用时反而少4分钟,说明西线的行车速度比较快。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对于四维世界的时间维度,我们从同样的时间起点出发,在同样的时间终点汇合,因为我们经历的时间路径不同,我们经历的时间长度也不一样,或者说我们经历的时间速度不一样,这样我们感觉到的时间就有快有慢。在这个问题里,身处四维世界的我们只能看清三维世界的距离差异,而看不清四维世界的时间差异,所以只能依靠推测分析。

我们换个角度分析: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速度越快,时间越慢。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2009年,我们坐在柏林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的现场,百米跑道上运动员们跃跃欲试、整装待发,裁判员发令枪一响,牙买加运动员尤塞恩·博尔特如离弦之箭奔向终点,以958的成绩夺冠。问题是:我们坐在看台上纹丝不动,而博尔特飞奔向前,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博尔特的时间应该比我们慢一点点,可是我们和博尔特都是经历了9.58秒,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我认为,是因为我们和博尔特经历的时间路径不同,9.58秒是我们经历的时间,博尔特经历的时间要长一点点,因此博尔特经历的时间路径要比我们更长,博尔特对时间的感觉就要快一点点。

二、时间路径的差异对我们有意义吗?

唐刘晏七岁举翰林,秦甘罗十二岁有宰相之才,吴周瑜一十三岁拜为水军都督,王勃写《滕王阁序》只有25岁。这些少年英才,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他们的童年不玩耍吗?

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这些成语是有现实生活来源的。近现代的康有为、章太炎、毛泽东等等不是普通人努力就可以比肩的。

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厉害?仅仅只是因为聪明吗?会不会是因为这些天才和我们相比,他们经历的时间比我们长得多,只是在我们看来时间一样多。

比如说,看《红楼梦》,一个人看了2个月才看完,还有些地方没弄明白。而过目不忘的天才,只用了一天就能倒背如流、理解深刻,因为天才一天就能走完我们2个月的时间路径。

所以,研究掌握时间路径的控制,很有意义。

三、时间路径的控制方法

要想弄清楚时间路径的控制方法,必须先分析时间在什么时候快,在什么时候慢。根据生活经验,是这样的:

对象或情景

时间慢

时间快

年龄

年龄小

年龄大

心情

痛苦

愉快

家庭中

做家务

看电视剧

酒桌上

不喝酒

喝酒

干活

不挣钱

挣大钱

考场上

监考、不会做

好学生

写文章

没有思路

文思泉涌

搞科研

没有目的

思路大开

从我列举的几种情形来看,除了年龄以外,感觉时间过得快主要有一点,就是专注,当我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正在从事的事情上的时候,我们就感觉时间飞快。至于年龄的问题,可能我们的童年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愉快。

天才的秘密,或许就在于注意力能否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心全意、通宵达旦、心无旁骛、废寝忘食这些成语,以及舜传授禹的“惟精惟一”就是提高效率成圣成贤的不二法门。

  2023-5-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