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韬光养晦
标签:
教育情感时评文化育儿 |
求同存异
韬光养晦
屈原有云,何方圆之能周兮,福鼠于道而相安,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我们行事也会受阻,所以说求同存异,方式最好的办法。
古代先贤深刻地认识到了舍亦求同,对个人志向是多么的重要。爱莲说中,有莲花之爱,同余者何人,周敦颐喜爱莲花,欣赏其高洁的品质,但他不愿意投那些喜爱牡丹的庸俗之人,交往没有必要为了求同、而让自己进入了一个自己都鄙视的圈子,周敦颐明白,要追求与自己志向相同的人,才能变自己的品质更加的高级。
“六王毕,四海一”。秦孝公据崤函守雍州,虽有囊括四海之心,并吞八荒之意,但自忖实力尚浅,难成大业。于是任用商鞅,张仪等一批贤臣。内立法度,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侯。百年隐忍,苦苦积蓄,厚积薄发,威镇寰宇。及至始皇,一鸣惊人,扫六合而定八荒,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秦王朝懂得韬光养晦,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终据华夏。
红军长征队伍深情的描绘着舍义求同,对团队胜利是多么重要,为取得国家的胜利这些铁骨真真的男子汉,从四面八方赶来,组成了一只强有力的队伍,我们都知道他们的长征路途是布满荆棘的,倘若队员没有项目的目标,犹如一盘散沙和则藏针的胜利,只能是望眼欲穿,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支团结的队伍有着共同的目标会放掉放弃的那个念头,他们互相凭借信念终于抵达了目标。
“敢犯汉者,虽远必诛”。汉朝初年,刘氏初定,国力衰弱,匈奴几番南下,侵我中原。汉文帝深知此刻大汉尚难自保,更何况与匈奴争辉。于是偃旗息鼓,一面谴汉使和亲,麻痹敌人,一方面人用贾谊,晁错贤才大力开发国内经济。
汉景帝沿袭这种策略,致使数年后,国富民足。及至汉武帝,一朝出兵,挥师北上,所向披靡,锐不可当。逐匈奴于漠北,扬国威于西域,一改屡遭侵犯的被动局面。汉王朝韬光养晦,一如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渡成仓”般驱除劲敌,虎踞中原。
对任何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常有不同的看法。将这些不同的看法形之于言论,就会引起争论。因此,生活中到处都有矛盾,人们随时都会出现歧见。可以说,互相之间开展不同形式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在所难免的。面对可能的矛盾如何处理?“求同存异、韬光养晦”。
“求大同,存小异”并不容易,要不为一切虚名所累,不在乎世人怎么看不怕被世人误会和唾弃,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即使对方与你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恨,只要有利用的价值,就可以暂时与他结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人从“瓦良格”号的出海,看到的不应仅仅是“中华崛起”,不应骄傲自满,而应学习秦汉这种韬光养晦,不断进取的策略。否则将锋芒毕露,成为众矢之的。“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当人们沉醉于康乾盛世的泡沫中时,全然未发现,他们频频向外宣扬,炫耀国力强盛,地广物博,会招来灾祸。
《马可。波罗行记》的问世,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早引起了夷狄的觊觎。最终,鸦片战争打开了闭锁的国门,却也打开了一段血腥,屈辱的近代史。清统治者不懂得韬光养晦,沾沾自喜于微不足道的成就,使得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中国人对恬淡与永恒的追求执着的近乎完美,可惜人生苦短,光阴易逝,千古风流也抵不了大江东区,最终湮没于尘土。以区区百年之身,聆听千年的喟叹,自是沧桑无限。
天下大知大勇的人,可以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敢为,则其志必在北海之外。韩信少时,曾为留命保身受一无赖胯下之辱。后来他助汉高祖刘邦大败楚军,定鼎中原,封为楚王,竟找到当日侮辱他的少年,封为中尉,人多不解。韩信解释说:“此人乃壮士。他侮辱我时,我怎么会不想杀他?但如果杀了他去偿命,岂有今日之名?我宁愿隐忍而成就今日之功。”
无论是成就霸业的帝王,还是隐忍恬退的高士,都是如此,只是一为轰轰烈烈的慷慨悲壮,庄严而伟大的向世界宣告着开始与结束;一为一生源于生命,归于自然,生死为一,合同而化,这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伟大,于是有了老庄的修仙练道,虚无缥缈,道教成了中国人内心神圣高尚的依托,伟大而平静。
漫观历史,那个辉煌强盛的朝代不是经过了长期的韬光养晦,又有那个风雨飘摇的政权的垮台不是因为沾沾自喜。反现今朝,航母出海,我们与“中华复兴”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只要不满足于现状,不沾沾自喜,才能清醒应对世势的变化。只要韬光养晦,才能助国远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