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标签:
健康教育时评文化育儿 |
浅者见浅 深者见深
读经典国学,启迪智慧,涵养品德。《论语》学而篇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正道焉,可谓好学也”。 孔圣人用言简意赅的几句话向世人陈述了如何面对衣、食、住、行、工作、如何匡正自己等方面的态度。也为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带来了不一样的启发。
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永无止境,什么算好,难以衡量。因此能够解决温饱,有地方住,就应该花时间去学习,不要困在物质世界里。有道而正焉,你要向优秀、高尚的人学习怎么做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能够走在正道上。这句就像行动指南,给了我们学习的方向,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又像是北极星,给我们指明方向,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走在正道上!
“好学”的本质在于“专一”,屏气凝神、全神贯注,那种投入是无暇注意其他的。专注于践行“仁义”,做事敏捷、说话谨慎,主动向“有道”的人学习、更正自己。我们也要注意上这里的“好学”不仅仅指的是学习,而是妥妥的实践,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习实践,是观察、思考、操作、反思、总结、再实践的过程,而且是“此时、此地、此身”的“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须臾不离的连续过程。
“无求”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不求、不去追求,而是告诉我们要控制欲望。人的快乐有三个境界,第一种是战胜了别人的快乐;第二种是战胜了自己的快乐;第三种境界是无条件的快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物质带来的欲望满足是短暂而强烈的,而精神层面的愉悦是持久而绵长的。而作为一个正常人,如何去找寻快乐和幸福感,或许是别人对你的一个微笑,或许是收到好友的一封信,或许是做好一件事。
读圣人之言,悟君子之道。企业领导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让人敬仰的品德。阅读国学经典,是为我们的职业推开一扇门,为之提升国学文化素养,增强国学底蕴,它是涵养人性的大门。
人们常用是否“入门”来形容学习的深浅程度。未入门的人 是“门外汉”,根本还是外行,因为他并不知道门内是些什么,有 些什么珍贵的东西。另一种说法是,没入门时,在外面看一座房子常简单,一眼观尽。但当你入得门时,才会发现里面非常 复杂,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东西房屋,南北厅堂。所以,越入 门越觉得深,越入门越觉得自己原先的了解太浅薄。这是一般人 的经验。
子贡在这里也正是用这种一般人的经验来说明问题的。当他 听到别人赞美他比老师孔子更贤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实事求 是地加以辩驳。
子贡用他的比喻来说,自己好比是一堵齐肩高的围墙,人们要认识自己很简单,门都不需要进,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内 部的一切都在眼中了,包括“室家”(夫妻住的寝室)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什么遗漏。
而老师孔子就不同了,如果还是用围墙来作比喻,他那围墙就非常之高,假使你找不到门进到里面去, 里面的一切,包括宗庙的华美,房屋的多种多样,你根本就不知 道。正因为你连门都找不到,入不了门,不知道里面的深浅,所 以你才会认为没有什么。
子贡的意思很清楚:叔孙武叔之所以说,我比老师还贤,是因为他只能见到我这个矮围墙里面的东西,而老师的围墙里面到底有些什么,由于他连门都没有入,所以根本就不知道。 这就叫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我固然很浅,那只能见浅的人本身不也很浅吗?所以,他说出孔子不如我的话来,也是可以理 解的嘛。
这就是子贡,雄辩而明事理,不自我标榜而是维护老师的声誉。不过,给我们的最大启发,还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的道理。 所以,当你尚未进入某一个门时,切勿乱发滥言,妄加评议,以 免贻笑大方,暴露出自身的浅薄来。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也是中庸之道的精髓。具体对人而论,中庸之道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下左右和谐共处亲和人之道。即然是不远人亲人之道,其道产生之根本离不开仁、义、礼、智、忠、孝、诚、信、人皆固有善本。《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道近矣。”
根据如此之规则,来解读中庸不远人之道,便知中庸之道与人固有善本德性,是本立而道生的关系了。德,是人之善、本天性;道,是运用德性之方法。凡是产生于人固有善本之道,才是君子之道,普通百姓虽然愚昧,也同样能实现中庸这个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如此所述之义是说率人善本所立中庸之道,不仅那些学养资深、道德至善的君子贤人知道其高尚,就是普通百姓也知道中庸之道上下左右逢其和,是美好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