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

标签:
教育时评文化育儿情感 |
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我觉得道德绑架现如今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连自由的微信,都受到了束缚。
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道德绑架,或许就在公交车上,公车的让座问题,本来是种自发的美德,年龄大,理所应当被照顾。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无论对方是有难处或者压根没有礼让的意识,都没有必须让座的义务,不给老人让座或许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作为当事人不能以此为借口要挟别人。道德没有强制执行性,强迫别人做“有道德”的事情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有一种道德绑架行为,是穷有理:看在这么穷的份上,有钱的人,就来帮帮忙。因为贫穷而理直气壮,因为弱小而百无禁忌,就会突破基本的道德底线。穷人打着“救济”的幌子骗钱,是赤裸裸的勒索。
还有一种道德绑架行为是,血缘关系重于山: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血浓于水”,中国人对“家”的情结非常重视。亲情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打着“亲情、孝道”为旗号,无理索取的行为,都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父母以爱为名义,对孩子的道德绑架,比比皆是。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因为父母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很多父母都是担心孩子未来生活是平庸的,甚至是凄惨的。所以,早早就为孩子做了规划,其实是希望孩子们以后工作顺利,生活水平有保障。但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途。
父母总是以爱的名义,来指点子女的生活,但其实他们可能并不了解,甚至只是道听途说;又或者, 他们总是用我们很抱歉,很对不起你们这种道德绑架的说辞将问题甩给子女,同时还加上了道德的枷锁。
孩子的“叛逆”心理,或许就是在父母的道德绑架下行成的。父母的控制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所以我们可以说,孩子的逆反心理,是跟父母的道德绑架成对出现的。
而在虚拟生活中,如微信中的道德绑架,也让人头疼不已。当朋友们都转发了募捐信息,或转发寻物启事,这时,你是不是也要必须转发诸如此类的信息,方能显得你有爱心,不冷血,有人情味?这样或那样的道德绑架,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虚拟网络中,都如蜘蛛丝般缠绕着我们,让我们逃脱不得,感到厌恶的窒息。
道德如法律般,本是起着促进规范作用,让人们有更良好的行为;但美德的形成应是人人发自内心的实践,从而传播开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道德绑架却让这种美德成为了个人的作秀,人们做得不情不愿,每每在道德的高压下,做出所谓的善行,都会感到一种恶心与反感,这样的善行,在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会不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从而索性不做了,如此这般,又怎么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然,工业反哺农业,富人反哺穷人,这些善行,本来是人们发自内心做出的,这种社会美德自古就有。人们之所以做善行,是为了获得内心的愉悦。可是,被道德绑架的人,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做出的,他们无法在践行美德后,获得内心的愉悦,也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尊重道德,但拒绝道德绑架,让道德在空气中自由的呼吸,比将它强行加压到人的身上,会更让人喜爱。
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 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
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从根本上就是“道德绑架”。所以,正因为“道德”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以偏概全:在一些涉及到道德问题的事件中,难免有人会以自己的经历见闻,去否定他人的所作所为,不在观点问题上切入矫正,而是以一种偏激的态度去责问乃至讽刺或辱骂。
人和人的经历不同,会导致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看法,有部分人会认为自己经历的优先度高于他人,做不到换位思考,便先去讽刺批判一番,比如:某人家庭破裂,迫使其子尚未成年便自己在外生存,在这期间父母并未教育和管理,而成年后,其子只对在外照顾他的人往来,不履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这种情况,部分人不会对其子进行教育,而是责骂或讽刺,尽管知道做的不对,却不用正确方式引导,比起“道德”来说,更愿逞一时口舌之快,用道德的正面,来否定别人的经历见闻至使其更加偏激。
伪道德主义,由于把政治与道德、或不同的道德标准混在一起,难以在国家与社会间划出一条边界。而道德虚无主义,则拒绝,排斥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