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介绍

(2023-02-24 13:38:36)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收藏

图片

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介绍

山东省汶上县中都博物馆

古菱齿象牙化石介绍

整理人/黄希庆

资料来源依据汶上县博物馆馆长于静及红庙村民介绍

古菱齿象曾经长期和亚洲象、非洲象的祖先一起生活,为何到冰河时代末期、却没能挺住呢?非洲长期的干旱、欧洲在上一个冰期高峰时的严寒,都可能导致古菱齿象失去生存环境。

在亚洲,更新世末气候转暖、森林扩大,加之人类活动的挤压,这一切使象类的生存空间逐渐向热带森林退缩,而高大的古菱齿象应该不如较小的亚洲象适应这种环境。至于那些体型还不如一头牛的岛屿象,它们在人类猎手面前实在太脆弱了……当然,古菱齿象的灭绝目前只能说是气候、环境、加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真正原因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介绍


一、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的发现与挖掘:

山东省汶上县中都博物馆陈列的古菱齿象牙化石,于1983年农历正月底,出土于汶上县苑庄镇红庙村沙场,在当时,地面覆有霜雪;汶上县苑庄公社红庙大队社员徐恩春为修盖住房,到本地坑塘挖沙时挖到的,大约距地面三米左右,发现了貌似石头,不为石头的长条形、圆柱状的两个物体,相距约十米左右。

由于徐恩春同志经历过毛泽东思想的熏陶,觉牾比较高,在此时马上意思到是否是古文物?并骑单车找到汶上县文化馆,馆长委派了一名工作人员跟随徐恩春到古菱齿象牙化石的发现现场。经徐恩春两天挖掘,两颗完好的古菱齿象牙,历经地下数万年的潜藏,形成化石后重新问世。并用农用地排车,送到汶上县文化馆。

令外,坑塘内至今还存有古菱齿象化石骨架,以及其它物种化石,古沉船遗木、遗物等;因至今没有引起文物管理部门重视,仍遗留在红庙村大汶河古道原处。待等上级有关考古部门挖掘,应把史前文化古迹呈现与众,为汶上文物管理部门绽露功绩。

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介绍

一、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的发现与挖掘:

山东省汶上县中都博物馆陈列的古菱齿象牙化石,于1983年农历正月底,出土于汶上县苑庄镇红庙村沙场,在当时,地面覆有霜雪;汶上县苑庄公社红庙大队社员徐恩春为修盖住房,到本地坑塘挖沙时挖到的,大约距地面三米左右,发现了类式石头,不为石头的长条型、园柱状的两个物体,相距约十米左右。

由于徐恩春同志经历过毛泽东思想的熏陶,觉牾比较高,在此时马上意思到是否是古文物?并骑单车找到汶上县文化管,管长委派了一名工作人员跟随徐恩春到古菱齿象牙化石的发现现场。经徐恩春两天挖掘,两颗完好的古菱齿象牙,历经地下数万年的潜藏,形成化石后重新问世。并用农用地排车,送到汶上县文化管。

 

令外还有古菱齿象化石骨架。以及其它物种化石。古沉船遗木、贵物等;因至今没有引起博物管理部门重视,仍遗留在红庙村大汶河古道原处。待等上级有关考古部门挖掘,还历前文化古迹本来面目,为汶上文物管理部门展示功绩。

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介绍

二、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探源:

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位于汶上县城东北部约6.5公里处,现苑庄镇红庙村中部。根椐历史资料,汶上红庙村大型坑塘,历史上属于大汶河支流。在新生代第四纪,山东南部属暖温带,这里森林茂密,雨量充沛,气侯湿润;具备古菱齿象的生存环境。

 

依据当地一代代老人传说,流经红庙村大汶河支流,上至宁阳西疏北,过宁阳县北,东接大汶口,下连郑楼西、至水坡涯村,过汶上县城区,注入南旺湖。在水坡涯村等地,出土过同类象牙化石,以及其它动物化石,因无人重视,而被损坏。

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介绍

三、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介绍:

 

珍藏于汶上博物馆内的古菱齿象牙化石,1983年初春出土于汶上县苑庄公社红庙大队。两颗每颗长2.8米,重量约50公斤。根椐象牙化石推测,这头成年象重量大约在10--14吨左右。根据生物学家对于古菱齿象生活习性的推测,几万年前的山东一带气候应是湿润温暖的,适应古菱齿象生存。

 

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介绍


四、古菱齿象生活习性:

古菱齿象是生活在距今1—20万年的晚期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动物,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大象,成年古菱齿象体重可达10-14吨。其主要活动区域是在华北、华东等地区。由于这类臼齿磨蚀到一定程度后,齿板的中央就会扩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古菱齿象的臼齿,适应咀嚼带有少量纤维的多汁食物,它们主要是山地森林和平原林地的居住者。在大汶河支流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说明几万年前当这种大型哺乳动物生活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丰富的森林和平原林地,适合大象的生存。”

 

可能是古菱齿象死后被河流、雨水冲到河道中,也有可能是年老体弱的古菱齿象在河边喝水时死去后倒在河道中,被淤泥和沙子迅速掩埋形成化石。如果古菱齿象化石能挖掘出完整的骨骼,将具有一定的研究和陈列价值,能够为研究象类的演化历史,推断当地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提供重要依据。

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介绍

五、早已灭绝的古菱齿象:

古菱齿象大约在3万年前就已经灭绝,和其他远古象的灭绝原因很相似,就像铲齿象为什么灭绝中提到的,因为生存环境巨变导致。古菱齿象属于亚洲象属,但对于属这方面,就曾经有学者提出过意见,应将古菱齿象独立分为一个属,而古菱齿象也包含了不同物种的菱齿象类。不仅是在亚洲地区,就连德国、西西里岛等都曾发现过其化石。

最早从晚中新世晚始出现。在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时期,各类真象逐步进入繁荣阶段。而到更新世结束时,只有寥寥数种真象残存下来。进入人类史后,全世界就只剩下亚洲象和2种非洲象,近200年来更是数量日渐减少,分布范围也逐步萎缩。根据已知材料,真象类起源于非洲的剑棱齿象,而直到上新世这里才出现了亚洲象与非洲象的早期类型。大约3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亚洲象类中有一支进入了亚洲,并迅速分化出更多种类,占领更多的生态环境,而留在非洲的亚洲象类则约在250万年前灭绝。

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介绍

总体来说,古菱齿象比较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常与水牛、麋鹿这些典型的南方动物一起生活;但它们不像剑齿象那样依赖森林,在夹杂林地、灌丛的开阔草原也能生活得很好。此外,古菱齿象还常去北方凑热闹,与披毛犀、原始牛这些寒冷地区的“居民”混在一起,只是不见于有猛犸象化石的地方。

看来,冰河时代亚洲东部的猛犸象、古菱齿象(及亚洲象)、剑齿象这三巨头,各有各的势力范围:剑齿象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猛犸象是干冷草原、苔原上的骄子,而古菱齿象和亚洲象生活的地区大致介于两者之间。在欧洲,古菱齿象主要生活在较为温暖的间冰期,不如猛犸那么适应寒冷的干草原。

红庙古菱齿象牙化石遗址介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