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凋零的乡村

(2023-02-23 23:06:01)
标签:

教育

情感

文化

育儿

时评

走向凋零的乡村

走向凋零的乡村

作者/黄希庆

几千年来的农民,生活在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的世界中,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

脑海中有关儿提记忆,都是在家乡。那时我们还是小孩,经常跟着长辈人,走亲戚,逛集市。那时候,乡间的人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劳动,较少有外出打工的。我们一帮八、九个小同学,从上学第一天起,要走五、六里路,大人们从来没有接送。我们却也按时上课。

乡间邻里,村民们互相谈天说笑。不仅大人们人缘广,就连我们日日跟在大人后面晃悠的小孩儿,也认识不少十里八村的人。谁有什么特点,那个村有那些趣闻,大家都清楚。 乡村生活,在这些奇闻趣事中,显得别有风味。

在我的脑海里,别有风味的童年记忆中,邻家青年人,在娶媳妇的头一天,要到本村的各家去磕头。我们一邦儿童跟在后面,显的特别热闹。

现在回到老家一看,除了一些留守老人,基本见不到年轻人的影儿。只有到了年关,农村才会重新热闹几天,其余时间真的很荒凉。那么这些年轻人都去了哪里?县城、省城、天南地北、四面八方,都属于年轻人的天地,而农村,注定成为老年人的归宿。

一年四季,天地辽阔的乡村,再也看不到、听不到,别有风味的,充满活力的谈天说地,朗朗笑声。年轻人,远离家乡,奔走在天南地北的茫茫人海之中。岁月变迁,熟悉的变成陌生的,曾经印象深刻的熟人,变成了对面不相识的陌路人。街坊老人不认识邻居家的孩子,是见惯不怪的事儿。

特别是在乡镇的集市上,赶集的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老年人,且稀稀拉拉,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憧憬。为了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迁移到县城,更有能力者,迁往三四线城市、省会乃至一线城市。而部分老人为了带娃,也会跟随子女迁移到城市。

那些往一线城市跑的年轻人,在奔波几年后,大多数都回流到家乡的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这些人不愿意在回到自己的家乡。

为什么农村留不下年轻人?一是没有就业机会,收入极低;没有生存保障,是最重要的原因。二是乡村教育资源比较落后。很多人定居在县城,就是为了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三是农村的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年轻人没有谁会喜欢农村的生活,点个外卖都点不了。更别说吃夜宵了。四是城市的高效及便捷性,给人们带来效率的提升,是农村所不能达到的。

现在回到乡村,走在小时候常走的路上,总会惹来路边人的仔细的打量,就像小时候的我,突然看见个远方来人、从家门前经过一祥,站在自家门口,目送一程又一程。

现在农村的空巢老人,不习惯在城市生活,所以,成为乡村的绝对生力军。若是再过个二三十年,等现在的老年人老去后,农村哪还有什么人呢?

试问,谁来拯救逐渐走向凋零的乡村?农村漂亮的风景,真的只剩下诗和远方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