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至柔从善静水流深

(2023-03-01 10:58:41)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育儿

健康

至柔从善静水流深

至柔从善 静水流深

作者/黄希庆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欲成大事者,要止于怒,止于愁,止于气,止于怨,止于恨,止于伤感,止于消沉,方能笑傲人生。

老子经常比喻天下最软的就是水。如果把它挡住,它只有转弯过去;如果筑一道堤防,水则一声不响慢慢等,等到水涨满了,又从堤防上漫出去了。就是屋檐的水,从高处向下滴,滴一千年一万年,连地球都可以滴穿。所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像战场上的马匹一样,冲锋陷阵,冲破最坚韧的东西。

中国从古时起,对女性的教育是温柔、温和、缓慢,这样可以融化一切。不管男人是土做的也好,石头做的也好,温柔的文火慢慢地炖,石头都可以软化了。所以不管多坚强的人,对温柔没有办法,只好投降。这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我常常听人谈起,某个犯了错误的人,好像他不是读者中的一员,而绝不是人们心中的陌生人。某些人生,宛如一片孤叶,未经大树的默许、就不能枯黄,那犯罪之人,未经心灵的暗许,就不能为非作歹。

古今中外,在人类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社会类型,复仇都是永恒的话题。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再到中国的《赵氏孤儿》,以复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至今仍是人类跨文化、跨地域的共同精神食粮。文学是人性和社会的反映,复仇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人性和社会基础的最好证明。

孔子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著名论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欲行大事者,一定要精研彻悟 “柔克”道。水总是往下流,处在众人最厌恶的地方,流入最卑微之处,站在卑下的地方支持一切。水没有形状,在圆形的器皿中,它是圆形;放入方形的容器,则是方形。但又拥有绝对的力量。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救弱者于危难之间。因此,“柔”往往是弱者的护身符。

“柔”被强者利用,则是一种处世哲学。静水流深,表面平静的水,却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内心很有想法、很有内涵。

因此静水流深,可用来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静水流深来源于对大海、江河、湖泊等水自然现象的描述,亦是对高人处世智慧的概括。

做人与做事,遇到难处,天天在想这件事如何解决,却永远解决不了,越想越糟,最后钻到牛角尖里去,处理得还是一塌糊涂。这时最好把一切放弃不管,让它完蛋;但是真让它完蛋,那个蛋偏偏不完。为什么?因为“无有入无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由此原理,可以知道无为之有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靠不住,真正的真空则无为,无往而不利。教育的道理也是这样。

追塑到两千五百年前,老子本来不想说话,骑一条青牛跑掉算了,不料被他一个徒弟,函谷关上的关吏尹喜拦住了,要求他说法,否则不放他出关。老子也不能叫青牛腾空,像现代的直升飞机一样飞过去,同时尹喜这样诚恳要求,也不好意思拒绝,只好坐下来写《老子》这本书。本来他主张天下行“不言之教”,不必说话,与佛讲“不可思议”的境界——没有话说是一样的。结果,他自己犯了自己的戒条,却又写了这本五千字的书,还是做了言教;虽然他在言语上讲“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像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上古的文化,所谓《老子》、《易经》、太极拳、禅,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非常流行。最近有一位老太太从美国写信告诉我,隔壁那些美国人好怪,孩子跌倒在地,并不去搀扶,尤其犹太人,绝不搀扶。这是老子的无为之道,一定要等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样孩子自己将来才会站起来。这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引用老子《道德经》说的。那位老太太觉得很奇怪,她说:“原来这就是中国老子的无为之教。”

一辈子如过隙白驹,松开虚伪的,才能得到真心的。忘记伤害的,才会留下美好的。活着,化繁为简,剪去枝丫,给心减压,让心前行;给人让路,让心自由。心怀豁达、才有雨后彩虹,轻装上路、才会步履轻松。最美的风景、不在眼里,而在心里。最好的情怀不在眼下,而是心上。

至柔从善,静水流深人生之道,莫过于此。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笑傲人生。

至柔从善静水流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