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

标签:
教育情感时评文化育儿 |
人际交往
作者/黄希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交往是一门艺术。正是因为人与人的交往,心与心的沟通,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人际交往是以道德为基础,以友谊为桥梁,以理解为支撑,以沟通为链接。交往不可滥交,有选择性的交往,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公共人员,能否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标准之一,看他是否具备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公共人员必须懂得各种场合的礼仪、礼节,善于待人接物,善于处理各类复杂的人际关系。公共人员在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性格、儒雅风度、学识修养,在社交活动中要热情、自信;注意仪表、举止;面带微笑、运 用温和、幽默的语言处理公共关系事务。
在社交活动中,应对领导、同事、合作者和其他公众表示关心和尊重。注意交往的技巧、方法,并努力使自己留给对方良好的印象。公共人员只有具备迅速与他人交往沟通,“打成一片”的能力,才能及时地了解公众的心理,知晓组织形象的缺陷,完成双向沟通和实施公共关系宣传的任务。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重要的在于人际交往,一个人的现实收入与理想收入的差距,就在于人际交往的强弱,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成功,必须改善和扩大你的人际关系,建立你的人际关系网。因为好的关系网,可以阔大交际范围,能启发和开通赚钱的门路。
世上无法复制的是朋友,不可缺少的也是朋友。交往需要用一颗阳光、坦诚的心,去接纳他人,很多得自闭症的人都是由于封锁自己、缺乏交流,交往是培养和增进感情的接点。
敞开自己的心扉,付出真心与诚意。与人相交,贵在一个“诚”字。这个“诚”,不光是忠诚,更寓意着诚心。真心实意为他人着想,为朋友分担,友谊才能地久天长。如果互相欺骗,那么原本崇高美好的感情,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作为被朋友信任的人,我们同样应该以诚相待,使友谊之花愈加可贵、持久。
在山东汶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明代兵部尚书路迎,某天收到一封家书,说的是家中为宅基地与墙西邻居发生争执,要他速回。他看信后微微一笑,并提笔赋诗一首:“万里家书为一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终于,在他的开导下,两家化干戈为玉帛。
修建院墙时,路尚书家让出三尺宅基地,西邻看到后,为路家的宽宏大量所感动,也让出三尺宅基。两家的六尺宅基地,形成了一条便民小路,起名为仁义胡同,至今仍在。这就是交往的技巧,也是路尚书做人的魅力所在。交往需要用理智战胜情感,需要一份宽容,一份理解。
保持积极的态度,扩大交往圈。在生活中,性格乐观开朗的人,总是拥有令人羡慕的好人缘,因为他们积极向上,阳光活泼。无论在哪里,都能将自己展现在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与自己接近、交流。因此,他们总有很多朋友。
尊重个体的差异,学会宽容与欣赏。人各不同,人与人之间,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可能会产生分歧,发生争执,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时我们只知道继续争吵,不求和解,友谊一定会出现不可修复的裂痕,甚至一份珍贵的友谊就因此流失殆尽。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应该宽容他人,赞美他人,体谅他人,更要欣赏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互相欣赏,而又不带偏见的朋友,才算真正的知音。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马克思常常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但恩格斯却从未因此对他敬而远之,反而一直真诚地帮助马克思,共度难关。最终,这对相惜相知的好朋友,完成了伟大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为崇高的革命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可见,朋友之间的理解、欣赏多么的重要。
结交益友,对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都有帮助。在相互资助中,能增进友谊,让思路开阔,让心情愉悦。结交挚友,可以无话不谈,不用考虑寒暄与客气。当我们陷入困境,遇到阻碍,挚友会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遇到成长的烦恼,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向挚友诉说;当我们取得巨大的成就时,挚友会第一个来祝贺。
结交诤友,说话一针见血,直中要害,犹如苦口良药。像唐太宗赏识魏征,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利于国家的发展与建设。朋友是一束阳光,让我们感到温暖;朋友是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们神清气爽;朋友是一泓清泉,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温馨;朋友是一束鲜花,时常散发无尽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