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与赢得

标签:
教育情感时评文化育儿 |

赢与赢得
作者/黄希庆
赢是结果,一瞬既过,赢得是状态,持久而坚固。而且有些东西是只能“赢得”却无法计较输赢。比如说友谊,爱情,亦或是信任。因为赢,就意味着对方要输,而输的一方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还会滋生出敌意。
想要赢得,首先要理解什么才值得赢得。不管赢得的是友谊,爱情,还是信任,尊敬,都不是实物,而是一种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稳态。所以,赢得的不是具体的物,而是关系。输与赢,都是一种状态,始终昂然向上的状态;赢是一种使命,一颗埋藏于胸千百年终要萌发的种子;赢是一种关爱;赢是一种征服的快感;赢是一种自强不息的信心。
有一句话叫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会赢得人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会输掉人生。但多数人为,一定要让我们赢在起跑线上,从小超越他人,以后才能更好,对此,我认为,两种观念都不是绝对的。输在起跑线上,输掉了知识,但学会了一些处事的方法,他们懂得争取和进步,不断超越自己并学会自立,最终赢得人生。
赢在起跑线上,赢得了学问,却不会独立,他们事事处处依赖别人,并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渐渐不再努力,最终与仲永一样,远离成功。即便这样,不少人还是认为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因为只有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才能更有信心地去做事,才能更努力地去追求,才会成功。两种观点有对有错,所以,要想成功,就要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提取好的内容,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努力追求,赢得人生。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堂娜·戴尔·卡内基,关于《人性的弱点》一书,让中国人纠结了好多年,因为咋听起来很功利啊,了解人的弱点无非是想利用弱点达到目的。以前把这本书和《厚黑学》放在一起,很鄙视,就是书名的原因,有些天真的认为这些事儿是君子所不为的,索性不看。然而再次注意到这本经典,发现英文书名直译过来竟然是,如何赢得友谊和影响他人,丝毫功利性都没有,全书也完全没有利用人的行为模式去控制别人的意思。
想要赢得就要放弃输赢,其实卡内基想说的就是如何做到赢得,规避输赢。也就是说赢得和他人的关系,而不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获得“赢”的利益。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卡内基给出的不二法门就是“给对方他们想要的”。不要误解,这不意味着一味的迎合,而是满足他人“对重视的渴求”。给对方想要的,是赢得关系的最短路径。
对比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黑名单法则来说要更积极,同时比这个美国人常用的白名单法则,更能体现对于对方的重视,而不是对于自己的重视。
给别人想要的,才能得到自己想得的。首先是赢得是状态和终局,而不要在乎阶段性的结果。获取是赢得,放弃也是赢得。胜利是赢得,失败也是赢得。围棋中有一种走法叫“扑”,说白了就是往火坑里跳,将自己的子投入敌人的包围圈中命悬一线。你可能会说为什么要自投罗网给对方送子吃啊。殊不知,扑是帮对方消消“气”的好方法,也会给己方打开新的局面。
接着而来的是,赢得是帮助他人克服困难,达到他们心里的目标,注意是他们的目标,不是你的目标。有人说王家卫拍戏是没有剧本的,也就是说导演自己是没有目标的,而是关注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本身的演化。其实这才是对的状态,想要赢得就要放弃自己的目标,而关注于关系和关系发展的方向。
然后是赢得就要和对手一起走过,而不是置身事外。丢一个建议就走,等着别人最后历尽千辛万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然后再来感谢自己,这种高级玩法,只能在宗教里找到。现实生活中,要想赢得,就要跳进去和对方一起经历困难与痛苦,甚至是绝望,然后在再重生。有了这样的共同体验,才会出现想要的关系状态。
还要有归零的心态。不把已经赢得的友谊,爱情,信任当做筹码或者储蓄,拿出来乱用,而要提醒自己,每一次的相处都是在赢得新的关系。
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亦有输赢成败。无论输赢成败,我们都不能忽略其价值,在当下,我们更要懂得怎样良性竞争。笑对输赢,赢有所得,赢亦有所得。只有这样,人类才会不断地完善,社会才会不断的进步,物质与精神才可以做到两不误。这才是输与赢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