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那些没事就拉着孩子讲道理的父母,永远也不会知道这4条黄金沟通法则

(2022-09-07 10:29:27)
标签:

育儿

教育

分类: 育儿、教育

大余

几天前,一位妈妈在家长群里吐槽,说自己已经快被上四年级的女儿气死。晚上女儿写作业,她叮嘱女儿不要总想着看手机,结果她总是会偷偷看。怕女儿饿了,就问她要不要吃点鸡蛋喝杯牛奶,结果人家毫不领情。有时候女儿做错事,她多说了几句,还会被女儿嫌弃:

妈,你能不能不要这么烦?

这位妈妈说完以后,很多家长都七嘴八舌吐槽起来。
就连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们习惯和孩子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想让孩子明白大人的良苦用心。可不管好说歹说,还是软硬兼施,最后孩子依旧是我行我素,甚至还会特别反感。如果父母想要沟通更顺畅、教育更到位,让孩子真正把话听进去,有4个心理法则一定要熟记于心:

01麦拉宾法则:

吼骂,并不能让孩子更长记性有孩子分享过自己一段经历。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贪玩逃课,班主任只好打电话通知家长。等他玩够了,回到家,父亲就大声质问他跑哪去了。父亲板着脸冲他发火,大声训斥他的瞬间,他立刻变得十分紧张、害怕。他知道自己逃课是不对的。但他根本没心思留意父亲说什么,满脑子都是父亲那张愤怒的脸,还有父亲拍桌子的动作。这场训斥,持续了一个小时,最后他记住的,就是父亲冷着脸,用力拍桌子,然后指着他大声质问:

我说了这么多,你听到没有!

虽然他回答知道了,可实际上大脑里是一片空白。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Albert Mehrabian)所说的麦拉宾法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传递,是由“7%言语+38%语气+55%表情构成的。换而言之,当我们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孩子本身能接收的信息中:

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比如我们的手势、表情、肢体语言、仪态等等;
38%
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比如我们说话的语调、声音的大小等等;
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和孩子讲道理时,孩子能听到的内容只有7%,剩下的93%都在留意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说话语气。
如果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语调是代表愤怒和威胁的态度,孩子的大脑就会察觉到危机。此刻他脑海里会出现三种本能反应:攻击、逃跑、呆住,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为人父母,不必总是用强势的态度去制服孩子,不如把声音放低。《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一书中写道:

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首先,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其次,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更重要的是,低声调还可以赶走愤怒。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

02白熊效应:

你越禁止,孩子越来劲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总喜欢跟我们唱反调。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可以解释孩子们的对抗行为。198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他给参加实验的测试者提出一个要求,让他们不要想象白色的熊。结果发现,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个实验就很恰当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越跟孩子强调一件事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跟我们对着干。有一次,家里的一个置物柜的柜脚坏了,我只能先用一些书垫起来。为了避免女儿受伤,我反复叮嘱她,不要动那些书,也不要靠近柜子。可女儿每次都会趁我不注意悄悄走到柜子旁,想要把那些书抽出来。当我们对孩子说的时候,孩子更关注的是后面的事情。

这是公共场合,不许大喊大叫。”——结果孩子叫得更大声了。

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结果孩子画得更起劲了。

别再拖拖拉拉了,马上就要迟到了。”——结果孩子越来越磨蹭......

想让孩子听话乖乖配合,可以试试把不行”“不可以”“不要等否定词换成正面的词汇,正向暗示往往会更管用。

比如,把不要在街上到处乱跑换成在街上要慢慢走;比如,把不要打人换成要和小伙伴好好玩。这种直接的表达,更能让孩子接收我们给予的信息,减少孩子和我们的对抗。

03调味品效应:

适当的废话,是亲子沟通的调和剂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爸爸和女儿聊天的视频,特别温馨。爸爸发现女儿有心事,没有长驱直入地质问,而是准备了零食和饮料,要和女儿开个茶话会。从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到夸孩子学会拒绝别人,父女俩就这么随意唠嗑。他循循善诱,让女儿主动说出自己的心事。刚开始女儿还有点犹豫,但是没过多久还是主动向爸爸倾诉。她说感觉自己在学校朋友有点少。爸爸听完以后,就开导女儿:

真正的好朋友啊,有一个就够了。

即使大家都不是你的朋友,你也不要怀疑自己,你很棒很优秀!

爸爸和她说了很多道理,但是她一点也不抵触。反而在爸爸的引导下,把这些话一点点装进心里。同样是讲道理,有的家长不仅没有教育好孩子,还把亲子关系弄得更加僵硬。有的家长却和孩子拉近了关系,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后者擅长运用调味品效应。那些看似毫无作用的废话,就像是调味品一样,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能起到增加人们心理交融的作用。我们和孩子沟通亦是如此。心理学家贺岭峰说过,聊废话是做家长最重要的一个能力。贺岭峰的女儿在国外学习的时候,他们经常一打电话就是几个小时,聊的一般不是作业和学习,而是一些类似班上谁和谁谈恋爱了的八卦趣事。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女儿也特别愿意和他分享,他也能很快走进女儿内心,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许多父母却恰恰相反,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么无法克制情绪,冲孩子发脾气,要么张嘴就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这种带着负面情绪、直白生硬的沟通,最终得到的效果一定很差。父母可能会因为怒气上头而口不择言,孩子也可能会因为父母劈头盖脸的训斥而心生抵触。《小王子》里有句温暖的话:我在你身上浪费的时间,才让你变得珍贵。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必急于直奔主题。唠唠嗑,适当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比如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说说自己最近的故事。烹饪中使用适当调味品能让菜品更加美味可口,教育中使用适当的废话也能让沟通更加顺畅,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当我们打破了孩子筑起的心理防线,我们说的道理才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04拉波波特法则:

4步,让教育更有效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这些问题并不是无解的,甚至还有公式让我们套用。世界著名博弈论专家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提出了拉波波特法则,告诉大家如何沟通才能避免争吵,达成共识。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中。第一步:复述孩子的观点,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第二步:表达对孩子想法的理解。第三步:从观点中,提出我们理解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让孩子觉得被尊重。第四步:说出自己反对的观点,并给孩子一个理由或者解决办法。自从知道这个公式,和孩子沟通我经常套用。就在前两周,女儿一放学就嚷嚷着要买一整套的奥特曼玩具。因为班上有一个同学带了一套奥特曼玩具到学校玩,那套玩具她没见过,所以也想要。当时我是这么跟她解释的:

我知道你想要一整套奥特曼玩具。(复述孩子的观点)

因为她那套玩具特别有意思,你很羡慕对不对?(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妈妈特别懂你的感受,因为有时候,妈妈也会羡慕别的阿姨有漂亮的裙子。(和孩子共情/换位思考)

但是别人有的,我们不一定非有不可。家里那些飞机模型,芭比娃娃,她也没有。你可以试着和她互相交换着玩。(提出反对的观点,并给出理由或解决办法)

本来以为女儿还要闹一会儿,没想到她想了一会儿,就开开心心地点点头,拉着我的手回家挑玩具。
有了前面三个步骤,复述理解认可的铺垫,当我们再对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时,他会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到一种自省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孩子情绪能得到安抚,就能够冷静下来去思考并接纳家长的建议。孩子和父母达成共识,沟通才会真正有效。

05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只会空讲大道理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哪怕那些话全是为孩子好,全是人生真相,可对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只感受到了强迫。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和孩子沟通,孩子的感受,才是最不该被忽视的。用他们感觉舒服的方式交流,才是最智慧最有效的方式。

 

 

 

(摘自: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g0MjA0MA==&mid=2651260710&idx=2&sn=a9508d8d8440e4c9e3a93e8d6877888f&chksm=8bd7ad71bca0246763531fe38d6d9a0a9f5bfdaa36d08327a0322b8df4ab33509bbe11aeb93b&scene=27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