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经历之十九——主持建立大队广播站

标签:
历史文化情感杂谈 |
分类: 插队经历 |
大队建立广播站,可以发布大队的通知,像通知什么事情,或者找什么人等等。高音喇叭会及时的传到山村的各个角落,能有效解决信息传播过程中“最后一公里”问题。如果扩音机带有收音功能,还可以利用收音功能,在居住分散的山村,组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收音网。老乡们不仅从广播中知道国家大事,欣赏各种文艺节目,而且能听到气象预报,在防灾、安排生产上起了很大作用。
记得是1975年12月左右,我们二队的知青全体都搬到第三生产队已经盖好的知青点,从此就在三队出工了。一天,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找到了我说:你看咱们大队有四个生产队,都比较分散,一直想建一个广播站,现在经过几年的积攒四个生产队各出一百块钱,你看能不能行?利用春节回北京时帮着办下?面对大队书记真诚的话语和期待的目光,我答应了。但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
76年2月农历的大年初五,我回到北京以后,就分别到王府井的百货大楼、东风市场、红桥的广播器材批发商店、西四的红波商店、西单的春雷电讯商店去转了一圈,结果一算账:晶体管的扩音机,当时需要二百六十多块钱,高音喇叭每只四十元左右,话筒也就是俗称的麦克风,需要九十多块钱,这些基本配置还没有算广播线就已经大大超出四百元钱,这可怎么办?打长途电话和大队领导一商量,还能不能增加预算?大队书记说:咱们这儿的情况你是清楚的,再也拿不出钱来了。
怎么办?我就想只能是哪个贵就在哪个上面想办法,于是,我就到信托商店去看一看旧货好啦!东单信托、灯市东口信托、菜市口信托、西四信托和宣武门信托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在宣武门信托发现一台二手的电子管扩音机,功率足够大,能够满足需求,价格也合适,70元钱。赶紧要呗,马上到电报大楼给大队打电话汇报消息,得到批准后就将其买了下来。用自行车从宣武门驮回到师大的家中。
由于这台二手的电子管扩音机在购买时就存在一些毛病,声音不大,我就请师大物理系实验室的宋老师帮助修理。当时恰好是寒假期间,宋老师就抽出休息时间帮我们修好了扩音机。后来是由三队的手扶拖拉机到北京把广播器材拉了回去。包括两只高音喇叭和400米广播线。广播线实际上就是刷了防护漆的铁丝,也需要几十块钱。大队广播站建在大队部,位于公路北侧的高台上,架有电线杆,广播线横跨菜食河到对面的山梁上,架好木杆装上高音喇叭。由于,大队部基本处于四个生产队的中心位置,山梁上一东一西的高音喇叭基本覆盖全大队四个生产队。
至此全部花费在二百多块钱,还为大队节约了一百多块钱。当时我骑着自行车满北京城的跑,虽然辛苦和累,但觉得不算什么,能为大队和老乡们办一些实事,内心是非常高兴的。
顺便说说那时的通讯状况,打电话要到大队部,那里有一台手摇式的电话机,要向北京城里打电话,就算是长途。首先需要先要通公社的总机,告诉要往哪里打,电话号码是多少?然后挂机等待,公社的总机再与永宁联系,经过永宁中转,最后才能拨通到你提供的电话号码,此时,守候的电话就会发出振铃声,你拿起电话才能通话;反过来也是,如果从北京城里向这里打电话,就要到邮电局,告知地名,由邮电局负责拨打长途到大队,接通后大队再派人通知你什么事儿,或者是几点几点在这里等长途电话。
四十多年后网络世界的今天,当我们拿起智能手机不仅能随时随地和全世界各地直接通话,甚至还能视频通话,相比之下真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那个时候,大队安装了广播站,接到电话就可以通过广播通知,乡亲们已经是兴高采烈了,对比着想到这里,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
渔夫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