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的那个时期,大秋过后基本上就进入了冬闲。过年蒸饽饽,是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但是生产队冬闲的时候也不闲。还是要安排像平整土地啊等类似的一些活。有时地点比较远,需要带午饭,最方便的就是棒面贴饼子或者是蒸好的饽饽。
据有关史料介绍:“饽饽”是满族人对多种面食的统称。“饽饽”是满语词汇,随着满族人入主中原,也将这一称谓带入关内。我们插队的延庆珍珠泉,“饽饽”是指大黄米面或粘高粱面做成的粘豆包。黍子加工去皮后俗称大黄米;粘谷加工去皮,称为小黄米;粘高粱加工去皮叫粘高粱米。这三种米经粉碎碾磨加工成面,加水和好,包上事先糗好的红小豆馅,然后蒸熟制成“饽饽”。由于各家各户糗豆馅儿的水平不一样,也就造就了“饽饽”的不同口味。
黍子亦称“稷”、“糜子”。黍子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与谷子差不多高,成熟以后是金黄色。黍子籽粒脱壳即成黍米,呈金黄色,具有粘性。
黍子籽粒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以及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元素。据有关资料介绍其含量均高于小麦、大米和玉米,尤其是蛋氨酸含量,每100g小麦、大米、玉米分别为140mg、147mg和149mg,而黍子为299mg,几乎是小麦、大米和玉米的两倍。

黍子在珍珠泉有悠久的种植传统,制成的黄米颗粒均匀、光泽度高,熬制出的粥香味浓郁、粘稠好吃,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以黍子经过脱壳粉碎研磨成黍子面粉为原材料,和好面包上事先糗好的红小豆馅,经过蒸制做成的“饽饽”,金灿灿的颜色,香软粘柔,更是觉得比城里吃的年糕还要有特色。或许是因为那时的食品品种单调,更可能的是那些黍子,曾经是自己汗滴禾下土的产物,吃起来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而且当年追施的是农家肥,应属纯天然绿色食品,自然会是不同一般的味道。黍子的秸秆儿穗也不会浪费,通常用来扎制扫炕的扫帚。
记得当年是在南坡地进行“大寨田”建设。原来的南坡地是那种随坡就势的山地,为了向大寨学习,要将地整成相对平坦的梯田,以利水土的保持,这就需要将高出的铲平,低处的填平。为了节省时间,有的老乡就自己带饭,最方便的就是带“饽饽”,但那时候是冬天,无法加热,吃的就是冻的“饽饽”,真没想到,冻的“饽饽”与热了的“饽饽”相比别有风味。由于经过冷冻,黄米面失去了粘性,吃起来并不粘牙,反倒显得比较顺口。
黍子由于产量低,那时每家的存量很少,只是在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拿出食用。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也谈到黍,看来,在古时黍也是作为招待客人的食品,诗如下: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中,黍指的就是黄米。)
渔夫乐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