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经历之二十——浇冬小麦
(2024-01-28 09:19:33)
标签:
历史情感杂谈 |
分类: 插队经历 |
记得是七六年三月初的一天,我和第三生产队的其他两名社员被安排到当地称“孟家房后”的地块,进行冬小麦的返青水浇灌并追肥。“孟家房后”是三队最好的水浇地,位于菜食河的北岸,沿菜食河成条状分布,总共十亩左右。它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在菜食河北侧边上挖有一水池,其中装有潜水泵,泵房建在道边上,那是三队当时最贵的设备。这块地由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就用于冬小麦和白菜、萝卜等蔬菜的种植。
冬小麦秋季播种,第二年夏天成熟,全生长期一般在190~210天。从种子萌发到产生种子,小麦一生要经历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麦苗开始恢复生长,进入返青期。也是春季浇水追肥的重要时期。返青水肥对于促进麦苗由弱转壮,增加亩穗数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麦返青时要水肥一块浇灌。
当天上午干活儿时,我就觉得身上一阵一阵的发冷,还以为是有阵阵春风吹来就没有当回事儿,也没和任何人说。中午回到知青宿舍,我还负责做了午饭,好在只有两个人在,做饭的量不大。吃过饭后,我用知青从家里带来的温度计测了一下体温,哇!三十八度五了,怎么办?是不出工去看病;还是坚持一下到收工?我选择了后者。
等到收工以后,我到大队部去找赤脚医生,医生给了我两片退热药,具体价钱记不清了,应该是几分钱。并嘱咐我回去多喝热水,早点休息,好好睡一觉,若还不好,明天去公社卫生院。在那时就算转院吧!当天傍晚,我插队的队友,也了解了我生病的情况,默默地帮我做饭,烧热水,非常令人感动。晚上,我按照医嘱,如实办理。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不烧了,嘿!还真的好了。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赤脚医生”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病理者;三是一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挑选出来后,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成为赤脚医生,由于没有固定薪金,许多在南方的人由于水田众多要赤着脚耕地种田,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记得那时还有一部电影叫《春苗》,描写一位乡村女医生的成长故事,以历史性和情节生动取胜。
据有关资料介绍,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春苗”们就留在70后及以前的人们的记忆中了。
渔夫乐园